去去瀛洲蜕骨仙,旧游还似九江传
| 诗句 | 读音 |
|---|---|
| 去去瀛洲蜕骨仙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: qù qùyíng zhōutuìgǔ|gū |
| 旧游还似九江传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jiù yóuhuán|háisì|shìjiǔ1chuán|zhuàn |
去去瀛洲蜕骨仙,旧游还似九江传释义
【去去】去。汉苏武《古诗》之三:“参辰皆已没,去去从此辞。”唐孟郊《感怀》诗之二:“去去勿復道,苦飢形貌伤。”清魏源《四明山中峡》诗:“君欲归人间,去去休回顾。”2.永别,死。晋陶潜《和刘柴桑》:“去去百年外,身名同翳如。”3.犹连说“走开”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:“去去!无可復用相报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马介甫》:“马指妇叱曰:‘去去!’妇即反奔,若被鬼逐。”
【瀛洲】。1.传说中的仙山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渤海之东,不知几亿万里……其中有五山焉,一曰岱舆,二曰员嶠,三曰方壶,四曰瀛洲,五曰蓬莱……所居之人,皆仙圣之种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齐人徐市等上书,言海中有三神山,名蓬莱、方丈、瀛洲,僊人居之。”唐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求。”明无名氏《鸣凤记·邹林游学》:“瀛洲同泛济川船,伊吾共仗屠龙剑。”2.借指日本。章炳麟《狱中赠邹容》诗:“邹容吾小弟,被髮下瀛洲。”鲁迅《集外集·<题三义塔>诗》:“偶值大心离火宅,终遗高塔念瀛洲。”3.唐太宗
【蜕】《唐韻》舒芮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輸芮切,音稅。《說文》蛇蟬所解皮。《莊子·寓言篇》予,蜩甲也,蛇蛻也,似之而非也。《神仙傳》王方平死三日,夜忽失其屍,衣冠不解,如蛇蛻耳。《史記·屈原列傳》蟬蛻于濁穢。《夏侯湛·東方朔畫贊序》蟬蛻龍變,棄俗登仙。又《廣韻》他外切,音娧。湯臥切,音唾。義同。又《集韻》輸爇切,音說。復蜟也。又蟬蛻之蛻亦叶失爇切。《郭璞·遊仙詩》吐納致眞和,一朝忽虛蛻。飄然凌太淸,眇爾景長滅。又《類篇》欲雪切,音悅。《揚子·方言》蠭或謂之蚴蛻。《博雅》蚴蛻,蠮螉也。
【骨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古忽切《集韻》吉忽切,音汨。《說文》肉之覈也。《釋名》骨,滑也。骨堅而滑也。《靈樞經》腎主骨,張筋化髓榦,以立身。《周禮·天官·疾醫》以酸養骨。《註》酸木味,木根立地中似骨。《疏》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精神者,天之分。骨骸者,地之分。屬天,淸而散。屬地,濁而聚。又牲骨。《禮·祭統》凡爲俎者,以骨爲主。《儀禮·鄕射禮註》以骨名肉,骨貴也。又姓。《隋書·骨儀傳》骨儀,京兆長安人。又《唐書·東夷傳》新羅,其族名第一骨,第二骨,以自別。又苦骨,苦參別名。又多骨,白荳別名。見《本草綱目
【旧游】亦作“旧游”。1.昔日的游览。唐白居易《忆旧游》诗:“忆旧游,旧游安在哉?旧游之人半白首,旧游之地多苍苔。”明沉德符《野获编补遗·内阁·伪画致祸》:“当高宗南渡,追忆汴京繁盛,命诸工各想像旧游为图。”2.昔日游览的地方。元张弘范《临江仙·忆旧》词:“回首旧游浑不见,苍烟一片荒山。”明文徵明《宝幢寺寄石窝》诗:“久客怀归问旧游,双娥精舍屋东头。”3.昔日交游的友人。宋苏辙《送柳子玉》诗:“旧游日零落,新辈谁与伍?”清陈维崧《双头莲·留别集生》词:“重来客舍,但数此地旧游都谢。”见“旧游”。
【还】《篇海類編》音浮。又音否。俗作還字,非。(還)《唐韻》戸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關切,音環。《說文》復也。《玉篇》反也。《詩·小雅》爾還而入,我心易也。還而不入,否難知也。《註》反也。又《正韻》退也,歸也。《儀禮·鄕飮酒禮》主人答拜還,賔拜辱。《註》還,猶退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還守豐。又《灌嬰傳》還定三秦。又顧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年》無所還忌。《註》還,猶顧也。又償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以道佐人主者,不以兵强天下,其事好還。又大還、小還,日至之名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日至于鳥次,是謂小還。至于女紀,是謂大
【似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詳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象齒切《正韻》詳子切,音巳。肖也。《爾雅·釋草》綸似綸,組似組,東海有之。帛似帛,布似布,華山有之。《疏》以其所似,名其草也。又嗣也。《詩·周頌》以似以續。又况也,奉也。《賈島詩》今日把似君,誰有不平事。又《正韻》相吏切,音寺。義同。又《韻補》叶養里切,音以。《詩·大雅》無曰余小子,召公是似。叶下祉。《賈誼·旱雲賦》運淸濁之澒洞兮,正重沓而起。嵬隆崇以崔巍兮,時彷彿而有似。
【九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舉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己有切,音久。數也。《說文》陽之變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乾元用九,天下治也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一變而爲七,七變而爲九,九變者,究也。又算法曰九九。《韓詩外傳》齊桓公設庭爎待人士,不至。東野有以九九見者,曰:九九薄能耳,君猶禮之,况賢於九九者乎。《註》若今九章算法。又《荆楚歲時記》俗用冬至次日,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爲寒盡。又《史記·騶衍傳》中國之外,有赤縣神州者九。又九之爲言多也。《公羊傳·僖九年》葵丘之會,桓公震而矜之,叛者九國,言叛者衆,非實有九國也。宋趙鵬飛曰:會葵丘惟六
【江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古雙切,音杠。水名。《風俗通·山澤篇》江者,貢也。出珍物,可貢獻也。《釋名》江,共也。小江流入其中,所公共也。《說文》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,入海。《書·禹貢》岷山導江。《家語》夫江始於岷山,其源可以濫觴。及其至江津也,不舫舟,不避風雨,不可以涉。又《書·禹貢》三江旣入。《韋昭國語註》吳松江,錢塘江,浦陽江。《郭璞·山海經註》岷山,大江水所出。崍山,南江水所出。崌山,北江水所出。南江,北江,皆東流注於大江。《庾闡·揚都賦註》松江,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,東北入海爲婁江,東南入海爲東江,幷
【传】《廣韻》直攣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重緣切,音椽。轉也。《左傳·莊九年》公喪戎路,傳乗而歸。《註》戎路,兵車。傳乗,乗他車。《釋文》傳,直專反。又丁戀反。又《正韻》授也,續也,布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訓方氏》誦四方之傳道。《註》傳說往古之事也。讀平聲。又《禮·曲禮》七十曰老而傳。《註》倦勤,傳家事于子也。又《禮·內則》父母,舅姑之衣衾,簟席枕几不傳。《註》移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株戀切,專去聲。傳舍。《釋名》傳,轉也。人所止息,去者復來。轉,相傳無常主也。《史記·酈食其傳註》高陽傳舍。又《說文》遽也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