苒苒花明岸,稍稍竹过墙

苒苒花明岸,稍稍竹过墙

诗句读音
苒苒花明岸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
韵脚:去二十八翰
拼音: rǎn rǎnhuāmíngàn
稍稍竹过墙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shāo shāozhúguò|guo|guōqiáng

苒苒花明岸,稍稍竹过墙释义

【苒苒】貌。唐陈翊《龙池春草》诗:“因风初苒苒,覆岸欲离离。”唐孙鲂《芳草》诗:“萋萋緑远水,苒苒在空林。”宋梅尧臣《游隐静山》诗:“溅溅涧水浅,苒苒菖蒲稠。”2.柔弱貌;柔和貌。汉王粲《迷迭赋》:“布萋萋之茂叶兮,挺苒苒之柔茎。”唐元稹《莺莺传》:“华光犹苒苒,旭日渐曈曈。”宋无名氏《清平乐》词:“照影弄姿香苒苒,临水一枝风月。”3.幽蔚貌。唐杜甫《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》诗:“苒苒谷中寺,娟娟林表峯。”王嗣奭释:“苒苒,状寺之幽蔚。”4.犹渐渐。南朝梁宣帝《樱桃赋》:“既离离而春就,乍苒苒而冬迎。”宋柳永《八声

【花】〔古文〕蘤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呼瓜切,音譁。《正字通》草木之葩也。《歐陽修·花品序》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,稱牡丹則直曰花。又地名。《廣州志》南海縣有花田。又姓。唐有花驚定。《杜甫詩》成都猛將有花卿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宋有尚書郞花尹。又《韻補》音訶。《棗據詩》延首觀神州,廻晴盻曲阿。芳林挺修榦,一歲再三花。 《說文》本作華。榮也。从艸,鄭氏曰:,象華葉垂敷之形,亏象蔕萼也。《唐韻古音》按花字,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,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,或是後人攺易。唯《後漢書·李諧·述身賦》曰:樹先春而動色,草迎歲而發花。

【明】〔古文〕朙《廣韻》武兵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眉兵切,音鳴。《說文》照也。《易·繫辭》日月相推,而明生焉。《又》縣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《疏》日月中時,徧照天下,無幽不燭,故云明。《史記·歷書》日月成,故明也。明者,孟也。又《易·乾卦》大明終始。《疏》大明,曉乎萬物終始。又《易·乾卦》天下文明。《疏》有文章而光明。又《書·堯典》欽明文思安安。《疏》照臨四方謂之明。又《書·舜典》黜陟幽明。《傳》升進其明者。又《書·太甲》視遠惟明。《疏》謂監察是非也。又《洪範》視曰明。《傳》必淸審。又《詩·小雅》祀事孔明。《

【岸】《唐韻》五旰切《集韻》魚旰切《韻會》疑旰切《正韻》魚幹切,音犴。《說文》水厓而高者。《爾雅·釋地》望厓洒而高岸。《註》厓峻而水深曰岸。《詩·衞風》淇則有岸。《小雅》高岸爲谷。又階也。《張衡·西京賦》襄岸夷塗。《註》襄,高也。岸,殿階也。又魁岸,雄傑也。《前漢·江充傳》爲人魁岸。《註》岸者,有廉稜如崖岸形。《唐書·宦者傳》仇士良以李石稜稜有風岸深忌之。又道岸。《詩·大雅》誕先登于岸。《註》道之極至處也。又露額曰岸。《後漢·馬援傳》帝岸幘見援。又獄名。《詩·小雅》宜岸宜獄。《註》鄕亭之繫曰岸,朝廷曰獄。韓詩作

【稍稍】1.渐次;逐渐。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秦之攻韩魏也,则不然。无有名山大川之限,稍稍蚕食之,傅之国都而止矣。”《汉书·韩王信传》:“居七日,胡骑稍稍引去。天雾,汉使人往来,胡不觉。”唐韩愈孟郊《远游联句》:“外患萧萧去,中悒稍稍瘳。”朱自清《执政府大屠杀记》:“这其间,人众稍稍聚拢,但立刻即又散开。”2.稍微。唐杜甫《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》:“区区甘累趼,稍稍息劳筋。”明何景明《乡射礼直节》:“乃使学官草具其仪,予稍稍为説,其文辞义意,略去。”3.细微;微微。唐杜甫《秋笛》诗:“不见秋云动,悲风稍稍飞。”

【竹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張六切《正韻》之六切,音竺。《說文》冬生靑艸,象形。下垂箁箬也。《竹譜》植類之中,有物曰竹。不剛不柔,非草非木。小異空實,大同節目。《又》竹雖冬蒨,性忌殊寒。九河鮮育,五嶺實繁。《詩·衞風》綠竹猗猗。《禮·月令》日短至,則伐木取竹箭。《周禮·夏官》東南曰揚州,其利金、錫、竹箭。《史記·貨殖傳》渭川千畝竹,其人與千戸侯等。《釋名》竹曰个。《淮南子·俶眞訓》竹以水生。又八音之一。《周禮·春官》播之以八音:金石土革絲木竹。《禮·樂記》竹聲濫,濫以立會,會以聚衆。《史記·律書註》古律用竹。

【过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臥切,戈去聲。《玉篇》度也,越也。《正韻》超也。《易·繫辭》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。《禮·檀弓》過之者,俯而就之。《史記·贾生傳》自以爲過之,今不及也。又過失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宥過無大。《註》過者,不識而誤犯也。《前漢·文帝紀》俱去細過,偕歸大道。又罪愆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八柄,八曰誅,以馭其過。又責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聞大王有意督過之。又卦名。易大過,小過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禾切,音戈。《廣韻》經也。《書·禹貢》東過洛汭,北過洚水。又過所也。《釋名》過

【墙】俗牆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