忍听咿呜哀挽罢,一川东去杳冥冥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忍听咿呜哀挽罢 | 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rěntīngyīwūāi wǎnbà|ba|pí |
一川东去杳冥冥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:下平十五青 拼音: yī chuāndōngqùyǎo míngmíng |
忍听咿呜哀挽罢,一川东去杳冥冥释义
【忍】《唐韻》而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爾軫切,人上聲。《說文》能也。《徐曰》能音耐。从心刃。《長箋》如刀剌心,忍意也。《周武王·書銘》忍之須臾,乃全汝軀。又《廣韻》强也,有所含忍。《左傳·昭元年》魯以相忍爲國。又安于不仁曰忍。《詩·大雅》維彼忍心,是顧是復。《詩·小雅》君子秉心,維其忍之。又忍忍,猶不忍也。《後漢·崔琦傳》情懷忍忍。又姓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而振切,音仞。堅柔也,本作肕。亦作忍。《周禮·地官·山虞註》柔忍,通作刃。《詩·小雅·荏染柔木註》柔刃之木荏苒然。《釋文》忍音刃。《禮·月令·納
【咿】《廣韻》於脂切《集韻》於夷切《韻會》幺夷切《正韻》於宜切,音伊。《玉篇》喔咿嚅唲,謂强笑噱也。《楚辭·卜居》吾將喔咿嚅唲以事婦人乎。《韓詩外傳》鳳凰之初起也,翾翾十步之雀,喔咿而笑之。 《集韻》或省作吚。
【呜】《廣韻》哀都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汪胡切,音污。《玉篇》鳴呼,歎辭也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鳴呼曷歸。《集韻》亦作歍。又與烏通。《史記·李斯傳》歌呼鳴鳴,快耳目者,眞秦之聲也。亦作烏烏。又《集韻》烏故切,音惡。歎傷也。《後漢·袁安傳》噫鳴流涕。《釋文》鳴,一故反。
【哀挽】1.悲痛地挽着丧车。唐杜甫《故武卫将军挽词》之三:“哀挽青门去,新阡絳水遥。”仇兆鳌注:“哀挽,挽丧车而哀慟也。”唐刘言史《北原情》诗:“城中人不絶,哀挽相次行。”2.指挽歌。唐羊士谔《梁国惠康公主挽歌词》诗:“都人听哀挽,泪尽望寒原。”3.哀悼。应修人《灰黑的手帕》诗:“灯火上闹市,天色已近昏暗,我惘然哀挽那坠去的光辉。”
【一川】1.一条河流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:“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赣水》:“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,盖控引众流,总成一川。”2.一片平川;满地。多用于形容自然景色。唐杜甫《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》诗之一:“平地一川稳,高山四面同。”宋贺铸《青玉案》词:“试问閒愁都几许?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。”元赵显宏《满庭芳·耕》曲:“耕田看书,一川禾黍,四壁桑榆,庄家也有欢娱处,莫説其餘。”
【东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德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都籠切,音蝀。《說文》動也。陽氣動,于時爲春。《書·堯典》平秩東作。《孔傳》歲起於東,而始就耕也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東方木也,其帝太皡。又《史記·曆書》日起於東,月起於西。《鄭樵·通志》日在木中曰東,在木上曰杲,在木下曰杳。木,若木也,日所升降。又《詩·大雅》東有啓明。又《爾雅·釋地》東至于泰遠。又姓。《聖賢羣輔錄》舜友東不訾。又叶當經切,音丁。《詩·小雅》念我土宇,我生不辰。逢天僤怒,自西徂東。又叶都郞切,音當。《楊泉·蠶賦》粵召僕夫,築室于旁。于旁伊何,在庭之東。
【去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丘據切,墟去聲。《說文》人相違也。《廣韻》離也。《增韻》來去,離去,去就之去。《玉篇》行也。《史記·莊助傳》汲黯招之不來,麾之不去。又棄也。《後漢·申屠剛傳》愚聞人所歸者,天所與。人所畔者,天所去也。又《唐韻》羌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口舉切《正韻》丘舉切,墟上聲。《集韻》徹也。又藏也。《前漢·蘇武傳》掘野鼠,去草實而食之。《註》去,收藏也。又《集韻》或作弆。《前漢·遵傳》遵善書,與人尺牘,皆藏弆以爲榮。《註》弆,亦藏也。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丘於切,音墟。疾走。《正字通》同驅。《詩·小雅
【杳冥】1.指天空,高远之处。战国楚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凤凰上击九千里,絶云霓,负苍天,翱翔乎杳冥之上。”唐魏朴《和皮日休悼鹤》:“直欲裁诗问杳冥,岂教灵化亦浮生。”清卓尔堪《雪窦》诗:“拾级凌千仞,身疑入杳冥。”2.阴暗貌。《文选·张衡<西京赋>》:“奇幻儵忽,易貌分形,吞刀吐火,云雾杳冥。”吕延济注:“杳冥,阴暗貌。”三国魏曹丕《感物赋》:“瞻玄云之蓊鬱,仰沉阴之杳冥。”明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游天台山日记》:“下一岭,丛山杳冥中,得村家。”3.犹渺茫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胶水》:“北眺巨海,杳冥无际,天际两分
【冥】《唐韻》莫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忙經切《正韻》眉兵切,音銘。《說文》幽也。从日六,冖聲。日數十,十六日而月始虧,冖亦夜也。《爾雅·釋言》幼也。《註》幼稚者,冥昧也。《詩·小雅》噦噦其冥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其廟獨冥。《註》暗也。《玉篇》窈也,夜也,草深也。又靑冥,天也。《楚辭·九章》據靑冥而攄虹。又北冥,海也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北冥有魚。《正韻》通作溟。又玄冥,水神。《禮·月令》其神玄冥。《註》少皡氏子曰脩,曰熙,爲水官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母迥切《正韻》母耿切,銘上聲。《詩·小雅》無將大車,維塵冥冥。無思百憂,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