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心何止矛般险,世道于今砥似平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人心何止矛般险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拼音: rén xīnhé zhǐmáobānxiǎn |
世道于今砥似平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:下平二仙 拼音: shìdàoyú jīndǐsì|shìpíng |
人心何止矛般险,世道于今砥似平释义
【人心】1.人的心地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我亦欲正人心、息邪説、距詖行、放淫辞,以承三圣者。”宋梅尧臣《送怀倅李太傅》诗:“朝骑快马暮可到,风物人心皆故乡。”清姚鼐《仪郑堂记》:“自郑王异术,而风俗人心之厚簿以分。”2.特指善良的心地、良心。如:这个没有人心的家伙。3.指人们的意愿、感情等。《易·咸》:“圣人感人心,而天下和平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音辞》:“人心有所去取,去取谓之好恶。”宋叶梦得《避暑录话》卷上:“所谓人心者,喜怒哀乐之已发者也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九十回:“这么看起来,人心天意,他们两个竟是天配
【何止】1.哪里止。以反问的语气表示不止。宋柳永《柳腰轻》词:“算何止,倾国倾城。暂回眸,万人肠断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十七卷:“那日观看的人,何止挨山塞海!”杨朔《百花山》:“回想起来,拿鞋底,甚而拿生命,为我们磨平道路的人,何止千千万万?”2.呵止。何,通“呵”。《新唐书·刘瑑传》:“又下令不何止夜行,使民自便,境内以安。”
【矛】〔古文〕鉾《唐韻》莫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迷浮切,音謀。《說文》酋矛也。建於兵車,長二丈,象形。《徐曰》鉤兵也。《書·牧誓》立爾矛。《傳》矛長,故立之於地。《詩·秦風》厹矛鋈錞。《傳》三隅矛也。《禮·曲禮》進矛戟者前其鐓。《疏》矛如鋋而三廉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廬人》酋矛常有四尺,夷矛三尋。《註》八尺曰尋,倍尋爲常。酋夷,長短名。《史記·仲尼弟子傳》越使大夫種以屈盧之矛賀吳王。《尉繚子制談篇》殺人於五十步之內者,矛戟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矛,吳揚江淮南楚五湖之閒謂之鍦,或謂之鋋,或謂之鏦。又言不相副曰矛盾。《
【般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北潘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潘切,音。《說文》辟也。象舟之旋,从舟从殳。殳,所以旋也。又《廣韻》般運。《集韻》移也。又《集韻》數別之名。又《廣韻》布還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還切。與班同。《爾雅·釋言》般,還也。《疏》般,還反也。《前漢·趙充國傳》明主般師罷兵。《註》鄧展曰:般,音班。班,還也。又《賈誼傳》般紛紛其離此鄕兮。《註》般,音班。般,反也。又分也,賜也。《揚子·太經》建侯開國,渙爵般秩。又布也。《前漢·郊祀歌》先以雨般裔裔。《註》般與班同。布也。又人名。《前漢·古今人表》
【险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虛檢切,音獫。《說文》阻難也。《玉篇》高也,危也。《易·屯卦》動乎險中。《坎卦》習坎,重險也。《又》天險不可升也,地險山川丘陵也,王公設險,以守其國,險之時用大矣哉。又司險,官名。《周禮·夏官》司險掌九州之圖,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,而達其道路。又《玉篇》邪也,惡也。《書·盤庚》今汝聒聒,起信險膚。《傳》起信險僞,膚受之言。又《周禮·春官·典同》險聲斂。《註》險謂偏弇也。險則聲斂不越也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弓人》疢疾險中。《註》險,傷也。又地名。《史記·朝鮮傳》都王險。《註
【世】〔古文〕卋《廣韻》舒制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始制切,音勢。代也。《詩·大雅》本支百世。又《論語》必世而後仁。《註》三十年爲一世。《左傳·宣三年》王孫滿曰:卜世三十,卜年七百,天所命也。又《維摩經》大千世界。《註》世謂同居天地之閒,界謂各有彼此之別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秦大夫世鈞。又與生同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亦如人自世之老,皮膚爪髮,隨世隨落。《註》世與生同。又《韻補》叶私列切,音薛。《詩·大雅》殷鑒不遠,在夏后之世。叶上撥。撥音撇。《晉書·樂志》匡時拯俗,休功蓋世。宇宙旣康,九有有截。 《集韻》書作。
【道】〔古文〕衟《唐韻》徒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杜皓切,陶上聲。《說文》所行道也。《爾雅·釋宮》一達謂之道路。《詩·小雅》周道如砥。《前漢·董仲舒傳》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。又《廣韻》理也,衆妙皆道也,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。《易·繫辭》一隂一陽之謂道。《又》立天之道,曰隂與陽。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。《書·大禹謨》道心惟微。又順也。《書·禹貢》九河旣道。《註》順其道也。又國名。《左傳·僖五年》江黃道柏。《註》道國,在汝南安陽縣南。又《韻會》州名。漢屬零陵郡,唐營州,攺道州。又當道,草名。《博雅
【于今】1.至今。《书·盘庚上》:“先王有服,恪谨天命,兹犹不常寧,不常厥邑,于今五邦。”三国魏曹冏《六代论》:“大魏之兴,于今二十有四年矣。”唐裴谐《观修处士画桃花图歌》:“一从天宝王维死,于今始遇修夫子。”2.如今,现在。《史记·季布栾布列传》:“于今创痍未瘳,噲又面諛,欲摇动天下。”唐元稹《谕宝》诗:“于今尽凡耳,不为君陈説。”曹禺《北京人》第三幕:“象往日那般欢乐和气概于今在曾家这间屋子里已找不出半点痕迹。”1.至今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不穀即位,於今五年。”汉王充《论衡·死伪》:“寡君寝疾,於今三月
【砥】《廣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諸氏切《集韻》掌氏切,音紙。磨石也。《書·禹貢》荆州礪砥砮丹。《註》砥細於礪。《山海經》崦嵫之山,其中多砥礪。又平也,均也。《詩·小雅》周道如砥。又借言節操。《禮·儒行》砥礪廉隅。又砥砨,玉石。《史記·范睢傳》周有砥砨。 《說文》本作厎。或作底。《書·禹貢》厎柱析城。《註》厎柱,山名。在河水中。《前漢·梅福傳》爵祿束帛,天下之底石。又《集韻》典禮切,音邸。義同。
【似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詳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象齒切《正韻》詳子切,音巳。肖也。《爾雅·釋草》綸似綸,組似組,東海有之。帛似帛,布似布,華山有之。《疏》以其所似,名其草也。又嗣也。《詩·周頌》以似以續。又况也,奉也。《賈島詩》今日把似君,誰有不平事。又《正韻》相吏切,音寺。義同。又《韻補》叶養里切,音以。《詩·大雅》無曰余小子,召公是似。叶下祉。《賈誼·旱雲賦》運淸濁之澒洞兮,正重沓而起。嵬隆崇以崔巍兮,時彷彿而有似。
【平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符兵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蒲兵切《正韻》蒲明切,音苹。《說文》平,語平舒也。《廣韻》平,正也。《增韻》平,坦也。《易·泰卦》无平不陂。又《廣韻》平,和也。《書·堯典》平章百姓。《傳》平和章明。《疏》和協顯明於百官之族姓。又成也。謂解恕和好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平,成也。《春秋·宣十五年》宋人及楚人平。《穀梁傳》平者,成也。善其量力而反義也。《註》各自知其力,不能相制,反共和之義。《左傳疏》平者,和也。言其先不平,而今始平。又治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地平天成。《傳》水土治曰平。《詩·小雅》原隰旣平。又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