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原武功归入相,我祈河内且留恂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我祈河内且留恂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:上平十八諄 拼音: wǒqí24|4qiě|jūliúxún |
人原武功归入相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仄 平 拼音: rényuánwǔ gōngguīrù xiàng |
人原武功归入相,我祈河内且留恂释义
【我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五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語可切,俄上聲。《說文》施身自謂也。《廣韻》已稱也。又稱父母國曰我,親之之詞。《春秋·隱八年》我人祊。又姓。古賢人,著書名我子。又《說文》或說我,頃頓也。○按頃頓,義與俄同。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,存考。又《韻補》叶與之切,音台。《揚子·太經》出我入我,吉凶之魁。《註》我音如台小子之台。又叶阮古切,音五。《張衡·鮑德誄》業業學徒,童蒙求我。濟濟京河,實爲西魯。,篆文我。
【祈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渠希切,音旂。《說文》求福也。《書·召誥》祈天永命。《詩·小雅》以祈甘雨。又《爾雅·釋言》叫也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祝掌六祈,以同鬼神示。《註》祈,也,謂有災變,號呼告於神,以求福。,音叫。又報也,告也。《詩·大雅》以祈黃耉。《疏》報養黃耉之老人,酌大斗而嘗之,以告黃耉將養之也。 亦作蘄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跨天下而無蘄。又通圻。《書·酒誥》圻父薄違。《詩·小雅》作祈父。《毛萇曰》祈折畿同。又同祁。《書·君牙》冬祁寒。《禮·緇衣》作祈寒。又《集韻》古委切,音詭。同,祭山名。《周禮·
【河】《唐韻》乎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寒歌切,音何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敦煌塞外崑崙山,發源注海。《春秋·說題辭》河之爲言荷也。荷精分佈,懷隂引度也。《釋名》河,下也。隨地下處而通流也。《前漢·西域傳》河有兩源,一出蔥嶺,一出于闐。于闐在南山下,其河北流,與蔥嶺河合,東注蒲昌海,潛行地下。南出於積石,爲中國河云。《書·禹貢》導河積石,至于龍門。《爾雅·釋水》河出崑崙,色白,所渠幷千七百一川,色黃,百里一小曲,千里一曲一直。又九河。《書·禹貢》九河旣道。《傳》九河,徒駭一,太史二,馬頰三,覆釜四,胡蘇五,六,
【内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奴對切,餒去聲。《說文》入也,从冂入,自外而入也。《玉篇》裏也。《增韻》中也。《易·坤卦》君子敬以直內,義以方外。又《前漢·鼂錯傳》先爲築室家,有一堂二內。《註》二房也。《韻會》房室曰內,天子宮禁曰內。漢制,天子內中曰行,內猶禁中也。唐有三內,皇城在長安西北隅,曰西內。東內曰大明宮,在西內之東。南內曰興慶宮,在東內之南。又五內,五中也。《魏志·王浚傳註》聞命驚愕,五內失守。又職內,官名。《周禮·天官註》職內,主人也。若今之泉所入,謂之少內。又河內,地名。《周禮·夏官
【且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淺野切《正韻》七野切,音跙。借曰之辭。《論語》且予之類是也。又未定之辭。《禮·檀弓》曾子曰:祖者,且也。且胡爲其不可以反宿。又又也。《詩·小雅》君子有酒,多且旨。又此也。《詩·周頌》匪且有且。《傳》非獨此處有此稼穡之事也。又姑且也。《詩·唐風》且以喜樂。又將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范增謂項莊曰:若屬且爲所鹵。又苟且也。《莊子·庚桑楚》老子語南榮趎曰:與物且者,其身不容,焉能容人。《註》且者,姑與物爲雷同,而志不在也。又姓。宋且謹修,明且。俗誤讀苴。又通作俎。薦牲具。祭祀燕饗用之
【恂】《唐韻》相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須倫切,音荀。《說文》信心也。从心旬聲。《書·立政》廸知忱恂。《傳》恂,信也。又樂也,慄也。《增韻》嚴謹貌。又溫恭貌。又信實之貌。《後漢·召馴傳》德行恂恂召伯春。又通作悛。《前漢·李廣傳》恂恂如鄙人。《史記》作悛悛。 亦通作洵。《詩·鄭風》泃美且都。古作恂。又《集韻》松倫切,音旬。恂恂,善誘也。《莊子·徐無鬼》恂然棄而走。郭象讀。又《五音集韻》聳尹切,音筍。嚴慄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須閏切,音峻。《大學》恂,慄也。鄭氏讀。又《集韻》輸閏切,音瞬。恂然,
【人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如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而鄰切,音仁。《說文》天地之性最貴者也。《釋名》人,仁也,仁生物也。《禮·禮運》人者,天地之德,隂陽之交,鬼神之會,五行之秀氣也。又一人,君也。《書·呂》一人有慶,兆民賴之。又予一人,天子自稱也。《湯誥》嗟爾萬方有衆,明聽予一人誥。又二人,父母也。《詩·小雅》明發不寐,有懷二人。又左人,中人,翟國二邑。又官名。《周禮》有庖人,亨人,漿人,凌人之類。又楓人,老楓所化,見《朝野僉載》。又蒲人,艾人,見《歲時記》。又姓。明人傑。又左人,聞人,俱複姓。又《韻補》叶如延
【原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愚袁切,音元。《說文》高平曰原,人所登。《爾雅·釋地》大野曰平,廣平曰原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辨其山林澤墳衍原隰之名物。《禮·月令》孟夏,令野虞出行田原,爲天子勞農。又《前漢·食貨志》農漁商賈四者,衣食之原。《董仲舒傳》道之大,原出於天。《司馬相如傳》爾陿游原。《註》孟康曰:原,本也。又《爾雅·釋言》原,再也。《疏》重再也。《易·比卦》原筮元永貞。《朱傳》必再筮,自審有元善長永正固之德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命膳宰曰:末有原。《註》末,勿也。謂所食之餘,不可再進也。《前漢·禮樂
【武功】1.军事方面的功绩。《诗·大雅·文王有声》:“文王受命,有此武功。既伐于崇,作邑于丰。”郑玄笺:“武功,谓伐四国及崇之功也。”唐李峤《饯薛大夫护边》诗:“佇见燕然上,抽毫颂武功。”清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五:“文武大臣或阵亡,或军营病故,武功未成者,均不得拟用‘襄’字。”郭沫若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》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:“民还不安定,应该要先务内政,不要去图武功。”2.指武事。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二之日其同,载纘武功。言私其豵,献豜于公。”孔颖达疏:“至二之日之时,君臣及其民俱出田猎,则继续武事,年常习之,使
【入相】入朝为宰相。《史记·曹相国世家》:“萧何卒,参闻之,告舍人趣治行,‘吾将入相’。”唐崔顥《江畔老人愁》诗:“两朝出将復入相,五世叠鼓乘朱轮。”宋沉括《梦溪笔谈·故事一》:“旧传居此閤者,多至入相。”清梅曾亮《原仕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》:“惟公与兄子文瑞公,相继皆以是入相,天下以为荣。”2.旧时戏曲舞台上,上下场的两个门,分别标有“出将”、“入相”字样。“入相”指演员下场。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