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乾夕阳自惺惺,切实工夫在性情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切实工夫在性情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: qiè shígōng fūzàixìng qíng |
日乾夕阳自惺惺 | 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: 4xī yángzìxīng xīng |
日乾夕阳自惺惺,切实工夫在性情释义
【切实】切合实际;实实在在。《朱子语类》卷七四:“礼卑是须就切实处行。”元刘壎《隐居通议·诗歌二》:“句尊壮而事切实,不减少陵。”明李贽《复焦弱侯书》:“大抵圣言切实有用,不是空头,若如説者,则安用圣言为耶!”《红楼梦》第九七回:“贾政叫人扶他回去了,自己回到王夫人房中,又切实的叫王夫人管教儿子。”鲁迅《三闲集·怎么写》:“虽然不过是蚊子的一叮,总是本身上的事来得切实。”
【工夫】1.作事所费的精力和时间。晋葛洪《抱朴子·遐览》:“艺文不贵,徒消工夫。”唐杜荀鹤《秋日闲居寄先达》诗:“到头身事欲何为,窗下工夫鬢上知。”鲁迅《书信集·致郑振铎》:“重行整理,又须费一番新工夫。”2.指化费时间和精力后所获得的某方面的造诣本领。唐韩偓《商山道中》诗:“却忆往年看粉本,始知名画有工夫。”宋陆游《夜吟》之二:“六十餘年妄学诗,工夫深处独心知。”赵树理《三里湾》三二:“劳动也不是一天就能练出工夫来的!”3.犹工作。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:“今日我家里不曾做得了工夫,不好造次住得。”梁启超《申论种
【在】《唐韻》昨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盡亥切,裁上聲。《爾雅·釋訓》居也。《易·乾傳》在下位而不憂。又察也。《書·舜典》在璿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。又存也。《論語》父母在。又所在也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徵詣行在。《蔡邕·獨斷》天子以四海爲家,謂所居爲行在所。又姓。晉汝南太守在育。又脾神曰常在,見《黃庭經》。又昨代切,音載。義同。又叶雌氏切。音此。善也。《詩·小雅》不屬于毛,不離于裏。天之生我,我辰安在。又叶才里切。示上聲。《屈原·離騷》吾令豐隆乗雲兮,求虙之所在。解佩纕以結言兮,
【性情】1.人的禀性和气质。《易·乾》:“利贞者,性情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性者,天生之质,正而不邪;情者,性之欲也。”《庄子·缮性》:“然后民始惑乱,无以反其性情而復其初。”唐元稹《遣行》诗之九:“见説巴风俗,都无汉性情。”清龚自珍《西域置行省议》:“其餘若江南省凤、潁、淮、徐之民,及山西大同、朔平之民,亦皆性情强武,敢於行路。”2.思想感情。南朝梁锺嵘《诗品·总论》:“气之动物,物之感人,故摇荡性情,形诸舞咏。”唐杜甫《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》:“由来意气合,直取性情真。”清顾炎武《日知录·古人用韵无过十字》:“
【日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人質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入質切,音。《說文》實也。太陽之精不虧。《博雅》君象也。《釋名》日,實也,光明盛實也。《易·乾卦》與日月合其明。又《繫辭》縣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又《說卦》離爲火爲日。《周禮·天官·九註》日者天之明。《禮·祭義》日出於東。《史記·天官書註》日者,陽精之宗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日合於天統。《後漢·荀爽傳》在地爲火,在天爲日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火氣之精者爲日。又《書·舜典》協時月正日。《傳》合四時之氣節,月之大小,日之甲乙,使齊一也。又《洪範》五紀,三曰日。《傳》紀一日
【夕阳】的西面。《诗·大雅·公刘》:“度其夕阳,豳居允荒。”毛传:“山西曰夕阳。”《释名·释山》:“山东曰朝阳,山西曰夕阳,随日所照而名之也。”2.傍晚的太阳。晋庾阐《狭室赋》:“南羲炽暑,夕阳傍照。”宋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已而夕阳在山,人影散乱,太守归而宾客从也。”《三侠五义》第二回:“正遇着深秋景况,夕阳在山之时。”冰心《寄小读者》二二:“每天黄昏独自走到山顶看日落,看夕阳自戚叩落亚的最高峰尖下坠,其红如火!”3.比喻晚年。晋刘琨《重赠卢谌》诗:“功业未及建,夕阳忽西流。”李周翰注:“夕阳,谓晚景,喻己之老
【自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疾二切,音字。《玉篇》由也。《集韻》從也。《易·需卦》自我致寇,敬愼不敗也。《疏》自,由也。《書·湯誥》王歸自克夏,至于亳。《詩·召南》退食自公,委蛇委蛇。《傳》自,從也。又《玉篇》率也。又《廣韻》用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天秩有禮,自我五禮,有庸哉。《傳》自,用也。《詩·周頌》自彼成康,奄有四方,斤斤其明。《傳》自彼成康,用彼成安之道也。《古義》自彼者,近數昔日之辭。又自然,無勉强也。《世說新語》絲不如竹,竹不如肉,漸近自然。又《集韻》己也。《正韻》躬親也。《易·乾卦》
【惺惺】貌。唐杜甫《喜观即到复题短篇》之二:“应论十年事,愁絶始惺惺。”宋陆游《不寐》诗:“困睫日中常欲闭,夜阑枕上却惺惺。”明刘基《醒斋铭》:“昭昭生於惺惺,而憒憒出於冥冥。”清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二:“言未终,惺惺欲醒。”2.聪明机灵。宋曾布《曾公遗录》卷八:“上諭:皇子……虽三岁未能行,然能语言,极惺惺。”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一:“聪明的试相度,惺惺的试窨付。”元李寿卿《伍员吹箫》第二折:“世做的背时序,且一半惺惺一半愚。”明冯梦龙《挂枝儿·蚊子》:“蚊虫儿,生就你惺惺伶俐。”3.形容动听的声音。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