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暮两寂寞,飘然亦同归
日暮两寂寞,飘然亦同归释义
【飘然】《吴越春秋·勾践伐吴外传》:“往若飘然,去则难从。”唐李白《古风》之七:“举首远望之,飘然若流星。”冰心《三年》:“她没有等到槃的回答,又飘然的走到茶桌旁边去。”2.飘泊貌;流落散失貌。晋葛洪《抱朴子·明本》:“而中世以来,为道之士,莫不飘然絶跡幽隐,何也?”宋刘克庄《踏莎行·甲午重九牛山作》词:“老矣征衫,飘然客路。”明徐元《八义记·周坚沽酒》:“父母双亡妻未娶,一生好酒任飘然。留落在晋阳间,蹉跎不觉又三年。”3.高远貌;超脱貌。《文选·成公绥<啸赋>》:“心涤荡而无累,志离俗而飘然。”刘良注:“飘然,
【亦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羊益切。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夷益切,音睪。總也,又也。又傍及之詞。又姓。宋開禧進士亦尚節,明參將亦孔昭。又同奕。《詩·周頌》亦服爾耕。《箋》亦,大也。《正義》亦奕義通。 亦本作,象人左右兩腋形。《說文》與掖同。《詩·衡門序》誘掖其君。《釋文》《石經》作亦。亦,古掖字也,左右肘脅之閒曰掖。後从肉作腋。
【同归】1.同样趋向。《书·蔡仲之命》:“为善不同,同归于治,为恶不同,同归于乱。”2.犹一致。晋袁宏《三国名臣序赞》:“虽大旨同归,所託或乖。”3.同样的结局。叶圣陶《倪焕之》二:“这时候,科举却废止了,使父亲颇为失望。幸而有学堂,听说与科举异途而同归,便叫焕之去考中学堂。”参见“同归殊涂”。4.一同返回。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女心伤悲,殆及公子同归。”毛传:“豳公子躬率其民,同时出,同时归也。”南朝梁谢惠连《雪赋》:“驰遥思於千里,愿接手而同归。”元吴昌龄《东坡梦》第四折:“留了方丈,和你同归洞房。”《玉佛缘
【日暮】傍晚;天色晚。《六韬·少众》:“我无深草,又无隘路,敌人已至,不适日暮。”唐杜牧《金谷园》诗:“日暮东风怨啼鸟,落花犹似堕楼人。”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三》:“交河有书生,日暮独步田野间。”
【两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良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里養切,良上聲。《說文》再也。《易·繫辭》兼三才而兩之。又《玉篇》匹耦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之職》以九兩繫邦國之民。《註》兩猶耦也,所以協耦萬民,聯繫不散,有九事也。又《韻會》匹也。《左傳·閔二年》重錦三十兩。《註》三十匹也。又車數曰兩。《後漢·吳祐傳》載之兼兩。《註》車有兩輪,故稱兩。又《玉篇》二十四銖爲兩。又《雞林類事》四十曰麻兩。又《史記·平準書》更鑄四銖錢,其文爲半兩。又《南史·齊和帝紀》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,名曰假兩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力讓
【寂寞】空虚无物。《吕氏春秋·审分》:“是故於全乎去能,於假乎去事,於知乎去几,所知者妙矣。若此则能顺其天,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矣。”《淮南子·俶真训》:“天含和而未降,地怀气而未扬,虚无寂寞,萧条霄雿。”《文选·沉约<齐故安陆昭王碑文>》:“风尘不起,囹圄寂寞。”吕向注:“寂寞,言空虚也。”2.寂静无声;沉寂。《楚辞·刘向<九叹·忧苦>》:“巡陆夷之曲衍兮,幽空虚以寂寞。”王逸注:“寂寞,无人声也。”晋谢道韫《登山》诗:“巖中间虚宇,寂寞幽以玄。”老舍《微神》:“﹝小房子﹞里边什么动静也没有,好象它是寂寞的发源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