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影倒乱摩旌旗,琼山太守行赤帷,父老出饯相扶携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日影倒乱摩旌旗 | 平仄:仄 仄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rì yǐngdǎo luànmó|mājīng qí |
琼山太守行赤帷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仄 平 拼音: qióng shāntàishǒu xíngchì wéi |
父老出饯相扶携 | 平仄:仄 仄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fù lǎochūjiànxiāng|xiàngfú xié |
日影倒乱摩旌旗,琼山太守行赤帷,父老出饯相扶携释义
【日影】1.指太阳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夸父不量力,欲追日影,逐之於隅谷之际。”宋周密《癸辛杂识别集·凤凰见》:“凤为日影所照,则有二大鸟更迭盘旋庇廕之,至日入则下。”元马致远《荐福碑》第二折:“天色晴了,日影儿出来也。我赶程途去,便索长行。”2.日光之影。晋向秀《思旧赋》:“﹝嵇康﹞临当就命,顾视日影,索琴而弹之。”清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卷上:“笋舆得得緑阴遮,路入南屏日影斜。”瞿秋白《赤都心史》二八:“黯淡秋云,却时时掩隐薄日,日影如伞盖迎人,拂肩而过。”
【倒乱】捣乱。倒,通“捣”。《老残游记》第十五回:“我的烧去也还罢了,总是你瞎倒乱,平白的把翠环的一捲行李也烧在里头,你説冤不冤呢?”颠倒错乱。《明史·奸臣传·马士英》:“都人为语:‘职方贱如狗,都督满街走。’其刑赏倒乱如此。”
【摩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莫婆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眉波切,音磨。《說文》研也。《廣韻》迫也。《增韻》揩也。《易·繫辭》剛柔相摩。《註》相切摩也。《禮·學記》相觀而善之謂摩。《註》相切磋也。又《樂記》陰陽相摩。《註》猶迫也。《戰國策》於是乃摩燕烏集闕,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。《註》摩言切近過之。又揣摩也。《鬼谷子》摩之符也內,內符者,揣之主也。抱薪趨火,燥者先然。平地注水,濕者先濡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滅也。之東鄙曰摩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姦或盜摩錢裏取鎔。又消摩。《曹毗杜蘭香傳》消摩自可愈疾,香以藥爲消摩。又《唐韻》《集
【旌旗】亦作“旌旂”。亦作“旍旂”。亦作“旍旗”。1.旗帜的总称。《周礼·春官·司常》:“凡军事,建旌旗。”汉应瑒《弈势》:“旌旂既列,权虑蜂。”汉枚乘《七发》:“旍旗偃蹇,羽毛肃纷。”三国魏曹植《怀亲赋》:“步壁垒之常制,识旌旗之所停。”《宋书·谢晦传》:“旍旂相照,蔽夺日光。”宋刘过《沁园春·御阅还上郭殿帅》词:“旌旗蔽满寒空,鱼阵整,从容虎帐中。”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谈·谈故一·土鲁番表文》:“旌旂闪烁,超越乎墨乌戚尔。”毛泽东《西江月·井冈山》词:“山下旌旗在望,山头鼓角相闻。”2.借指军士。唐王昌龄《青楼曲
【琼山】。指昆仑山。传说山上产大禾。《文选·张协<七命>》:“大梁之黍,琼山之禾。”李善注:“琼山禾,即崑崙之山木禾。《山海经》曰:‘崑崙之上有木禾,长五寻,大五围。’”南朝梁庾肩吾《谢东宫赉米启》:“滍水鸣蝉,香闻十里,琼山合颖,租归十县。”2.山名。在海南省琼山县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十九》:“琼山(县)南琼山,县以是名。”3.比喻雪覆之山。《群音类选·泰和记·谢东山雪朝试儿女》:“琼山隐隐,银涛滚滚,霎时间封尽青黄。”
【太】《集韻》他蓋切,音汰。與大泰同。《說文》滑也。一曰大也,通也。○按經史太字俱作大。如大極、大初、大素、大室、大、大廟、大學及官名大師、大宰之類。又作泰,如泰卦、泰壇、泰誓、泰春、泰夏、泰秋、泰冬之類。范氏撰《後漢書》父名泰,避家諱,攺从太。毛氏韻增,經史古太字無點,後人加點以別小大之大,非。《字彙》引之,失考。又姓。文王四友太顚之後。見《統譜》。又叶力至切,音利。《歐陽修·祭龍文》宜安爾居,靜以養智。冬雪春雨,其多已太。又《集韻》他達切,音獺。太末,漢縣名。在會稽西南。 亦作太。
【守行】品行。《吕氏春秋·高义》:“今可得其国,恐亏其不义而辞之,可谓能守行矣。”
【赤帷】帷帐。《后汉书·舆服志上》:“大使者,立乘,驾駟,赤帷。”2.古代帝王特派的使节乘赤帷车,后以“赤帷”表示委以重命。宋刘攽《侍御史杜纯可知相州制》:“解白笔之重权,付赤帷之优寄。”
【父老】年人的尊称。《史记·张释之冯唐列传》:“文帝輦过,问唐曰:‘父老何自为郎?家安在?’”司马贞索隐引颜师古曰:“年老矣,乃自为郎,怪之也。”晋陶潜《饮酒》诗之九:“深感父老言,禀气寡所谐。”金元好问《春日书怀呈刘济川》诗:“父老只供留我醉,儿童也喜从君行。”周立波《山那面人家》:“各位同志,各位父老,今天晚上,我快活极了,高兴极了。”汉
【出】《唐韻》赤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尺律切,春入聲。《說文》進也。《廣韻》見也,遠也。《增韻》出入也,吐也,寫也。又生也。《爾雅·釋訓》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。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康公,我之自出。《註》秦康公,晉之甥也。又《周禮·秋官·大司》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。《註》出謂越獄逃亡也。又《增韻》斥也。《正韻》亦作黜絀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尺類切《正韻》蚩瑞切,推去聲。自中而外也。又《正韻》凡物自出,則入聲。非自出而出之,則去聲。然亦有互用者。又叶尺僞切,吹去聲。《詩·小雅》匪舌是出,維躬是瘁。又叶敕律切
【饯】《廣韻》《正韻》慈演切,音踐。《說文》送去也。《徐曰》以酒食送也。《詩·邶風》飮餞于禰。《註》祖而舍軷飮酒其側曰餞。《釋文》餞,音踐。《爾雅·釋詁》餞,進也。《疏》餞者,進飮食之名也。又凡送皆曰餞。《書·堯典》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,寅餞納日。《註》寅,敬也,餞禮送行者之名。納日,方納之日也。蓋以秋分之暮夕方納之日,而識其景也。《釋文》餞,賤衍反。又《廣韻》疾箭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才線切《正韻》在線切,音賤。義同。詩邶風,飮餞,徐邈讀。又《集韻》子賤切,音箭。義同。
【相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息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思將切,音襄。《說文》省視也。又《廣韻》共也。《正韻》交相也。《易·咸卦》二氣感應以相與。《公羊傳·桓三年》胥命者何,相命也。《註》胥,相也。相與胥音別義通。又質也。《詩·大雅》追琢其章,金玉其相。又相思,木名。《左思·吳都賦》相思之樹。《註》大樹也。東冶有之。又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息亮切,襄去聲。《爾雅·釋詁》視也。《左傳·隱十一年》相時而動。又《集韻》助也。《易·泰卦》輔相天地之宜。《書·立政》用勱相我國家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導也。又勴也。《註》謂贊勉。《疏》鄉飲酒云:
【扶携】1.提携,扶植。《韩诗外传》卷五:“夫人性善,非得明王圣主扶携,内之以道,则不成为君子。”2.搀扶。唐韩愈《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》:“月餘,免符下,民相扶携,守州门,叫讙为贺。”宋叶梦得《怀西山》诗:“所欲面势好,老稚通扶携。”明袁宏道《送观察侯公序》:“乃扶携而诉於臺,获以其事上请,詔进公一官。”清唐孙华《发粟行》:“村民持票蹋城闕,扶携百里支官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