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愿太平归旧里,更无余事关情
| 诗句 | 读音 |
|---|---|
| 更无余事关情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: gēng|gèngwúyú shìguān qíng |
| 日愿太平归旧里 | 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:上六止 拼音: 4yuàntài píngguījiùlǐ |
日愿太平归旧里,更无余事关情释义
【更】《玉篇》今作更。《集韻》隷作更。○按更字,諸韻書作字重文。《正字通》云俗字,非。
【无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,亡也。奇字,无通。王育說,天屈西北爲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釋文》无音無。易內皆作此字。《藝苑雄黃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。詩、書、春秋、禮記、論語本用无字,變篆者變爲無,惟易、周禮盡用无。然論語亡而爲有,我獨亡,諸無字,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廣韻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釋典》。(無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扶切《廣韻》武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微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書·舜典》剛而無虐,而無傲。又《益
【余事】投入主要精力的事;正业或本职工作之外的事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帝王之功,圣人之餘事也,非所以完身养生也。”宋刘克庄《满江红·送宋惠父入江西幕》词:“满腹诗书,餘事到穰苴兵法。”郑观应《盛世危言·铁路下》:“可知铁路之製,于商贾交易、货物往来犹其餘事,而独至军旅之际,关係尤非浅鲜。”2.多馀的事,不重要的事。汉牟融《理惑论》:“夫履道者,当虚无澹泊,归志质朴,何为乃道生死以乱志,説鬼神之餘事?”宋苏轼《与吴秀才书》之二:“以长生不死为餘事,而以练气服药为土苴也。”3.其他的事,别的事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
【关情】掩饰感情。唐张鷟《游仙窟》:“琵琶入手,未弹中间,僕乃咏曰:‘心虚不可测,眼细强关情;迴身已入抱,不见有娇声。’”2.动心,牵动情怀。唐陆龟蒙《又酬袭美次韵》:“酒香偏入梦,花落又关情。”元关汉卿《金线池》楔子:“语若流鶯声似燕,丹青,燕语鶯声怎画成?难道不关情。”郁达夫《题淡然手册》诗:“风雨鸡鸣夜五更,浮云聚散总关情。”3.谓对人或事物注意、重视。唐崔峒《送苏修游上饶》诗:“世事关情少,渔家寄宿多。”明刘基《鹧鸪天·冬暖》词:“尘劳事,莫关情,清风皓月共忘形。”《再生缘》第十四回:“君王闻言心大悦,连
【日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人質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入質切,音。《說文》實也。太陽之精不虧。《博雅》君象也。《釋名》日,實也,光明盛實也。《易·乾卦》與日月合其明。又《繫辭》縣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又《說卦》離爲火爲日。《周禮·天官·九註》日者天之明。《禮·祭義》日出於東。《史記·天官書註》日者,陽精之宗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日合於天統。《後漢·荀爽傳》在地爲火,在天爲日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火氣之精者爲日。又《書·舜典》協時月正日。《傳》合四時之氣節,月之大小,日之甲乙,使齊一也。又《洪範》五紀,三曰日。《傳》紀一日
【愿】《唐韻》魚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虞怨切,音願。《說文》謹也。又愨也,善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愿而恭。又與原通。《論語》鄕原,德之賊也。《朱傳》原,與愿同。又《集韻》愚袁切,音元。《周禮·秋官·大司》上愿糾暴。劉昌宗讀。
【太平】1.谓时世安宁和平。《吕氏春秋·大乐》:“天下太平,万物安寧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黔首脩絜,人乐同则,嘉保太平。”唐温庭筠《长安春晚》诗之二:“四方无事太平年,万象鲜明禁火前。”老舍《龙须沟》第一幕:“有一天,沟不臭,水又清,国泰民安享太平。”2.泛指平静无事。《警世通言·王娇鸾百年长恨》:“店主人见张客无事,偶语及此房内曾有妇人縊死,往往作怪,今番却太平了。”巴金《家》三九:“带着那么多银元,路上很不方便。幸而最近这一路还太平。”3.谓高低、胜负。《秦併六国平话》卷中:“周霸不赶,在阵上高叫:‘秦
【旧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巨救切《正韻》巨又切,音柩。《說文》鴟舊,舊留也。《徐曰》卽怪鴟也。又《廣韻》故也。《增韻》對新之稱。《詩·豳風》其新孔嘉,其舊如之何。《左傳·僖二十八年》輿人誦,原田每每,舍其舊,而新是謀。《公羊傳·莊二十九年》新延廄者何。修舊也。又久也。《詩·大雅》於乎小子,告爾舊止。《箋》舊,久也。又《韻會》昔也,老宿也。又姓。漢上黨太守舊彊。又與柩同。《金史·蔡珪傳》燕靈王舊。舊,古柩字通用。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巨九切,音臼。義同。又《集韻》許尤切,音休。與鵂同。又《韻補》叶巨己切,音技。《
【里】《廣韻》良已切《集韻》兩耳切《正韻》良以切,音裏。《爾雅·釋言》里,邑也。《詩·鄭風》將仲子兮,無踰我里。《傳》里,居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遂人》五家爲鄰,五鄰爲里。《前漢·法志》在壄曰廬,在邑曰里。《風俗通》五家爲軌,十軌爲里。里者,止也,五十家共居止也。又《正韻》路程,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。又憂也。《詩·大雅》瞻卬昊天,云如何里。《箋》里,憂也。又姓。《左傳·昭十七年》鄭之未災也,里析告子產。《註》里析,鄭大夫。又百里、相里,複姓。又地名。《左傳·宣三年》子臧得罪而出,誘子華而殺之南里。《註》南里,鄭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