荣华暂时事,谁识子陵心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荣华暂时事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仄 韵脚:去七志 拼音: róng huázàn shíshì |
谁识子陵心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:下平二十一侵 拼音: 2shí|zhìzǐlíngxīn |
荣华暂时事,谁识子陵心释义
【荣华】草木茂盛、开花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草木荣华滋硕之时,则斧斤不入山林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是故春风至则甘雨降,生育万物,羽者嫗伏,毛者孕育,草木荣华,鸟兽卵胎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六:“况且在此溪山秀丽,草木荣华,又与金郎同栖一处。”2.指茂盛的花。闻一多《花儿开过了》诗:“一夏底荣华被一秋的馋风扫尽了。”3.朝菌的别名。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文章》:“君辈辞藻,譬若荣华,须臾之翫,非宏才也。”王利器集解:“荣华,朝菌,一物而异名。”1.喻美好的容颜或年华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及荣华之未落兮,相下女之可詒
【暂时】,短时间。南朝梁费昶《秋夜凉风起》诗:“红颜本暂时,君还詎相及。”宋沉括《梦溪笔谈·故事二》:“古之兼官,多是暂时摄领。”《醒世恒言·钱秀才错占凤凰俦》:“这衣服小弟暂时借穿,回时依旧纳还。”柳青《铜墙铁壁》第十七章:“西线暂时沉寂,激烈的炮战移到常高山那面。”汉
【事】〔古文〕叓《唐韻》鉏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仕吏切,音示。大曰政,小曰事。《廣韻》使也,立也,由也。《釋名》事,偉也。偉立也。凡所立之功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六府三事允治。又《詩·小雅》三事大夫,莫肯夙夜。《註》三公也。又《詩·大雅》三事就緒。《註》三農之事也。又奉也。《禮·曲禮》年長以倍。則父事之。又營也,治也。《史記·曹參世家》卿大夫以下吏及賓客,見參不事事。又《廣韻》《類篇》側吏切。事刃,與倳剚同。別見人部倳字註。又《韻補》叶逝支切,音時。《蔡邕詞》帝曰休哉,命公三事。乃耀柔嘉,是式百司。又叶詩紙切,音始。
【谁】《五音集韻》是爲切《玉篇》是推切,音垂。《說文》何也。《玉篇》不知其名也。《易·同人》出門同人。又誰咎也。《詩·召南》誰其尸之,有齊季女。《左傳·隱元年》其誰曰不然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吾不知誰之子。《莊子·天運篇》子生,五月而能言,不至乎孩而始誰。《註》未至孩童,便知人之姓名爲誰。又《爾雅·釋訓》誰昔昔也。《詩·國風》誰昔然矣。《傳》猶言疇昔也。郭璞曰:誰,發語辭。又《正韻》誰何,詰問也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利兵而誰何。《師古註》問之爲誰也。又《前漢·五行志》大誰卒。《師古註》主問非常之人,云姓名是誰也。大誰,
【识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賞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設職切,音式。《說文》常也。一曰知也。《長箋》訓常無意義。《玉篇》識,認也。《增韻》能別識也。又見識也。《詩·大雅》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吳公子札聘于鄭,見子產如舊相識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始。《莊子·繕性篇》道固不小行,德固不小識。《揚子·法言》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,至識也。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,迷識也。又草名。《大戴禮·夏小正》三月采識。識,草也。又州名。《唐書·地理志》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。又姓。見《姓纂》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
【子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卽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祖似切,音梓。《說文》十一月陽氣動,萬物滋入,以爲稱。《徐鍇曰》十一月夜半,陽氣所起。人承陽,故以爲稱。又《廣韻》息也。《增韻》嗣也。《易·序卦傳》有男女,然後有夫婦。有夫婦,然後有父子。《白虎通》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。天子之子曰元子。《書·顧命》用敬保元子釗。又《儀禮·喪服》諸侯之子稱公子。又凡適長子曰冢子,卽宗子也。其適夫人之次子,或衆妾之子,曰別子,亦曰支子。《禮·曲禮》支子不祭,祭必告於宗子。又男子之通稱。《顏師古曰》子者,人之嘉稱,故凡成德,謂之君子。
【陵】〔古文〕夌《唐韻》力膺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閭承切,音凌。《爾雅·釋地》大阜曰陵。《釋名》陵,崇也,體崇高也。《書·堯典》蕩蕩懷山襄陵。又《爾雅·釋丘》後高陵丘。《又》如陵陵丘。又東陵,地名。《書·禹貢》過九江,至于東陵。又《玉篇》冢也。《齊語》陵爲之終。《註》以爲葬也。又《玉篇》犯也。《廣韻》侮也,侵也。《易·賁象》永貞之吉,終莫之陵也。《書·畢命》以蕩陵德。《傳》陵,邈也。《禮·學記》不陵節而施之謂孫。《註》陵,躐也。又《荀子·宥坐篇》百仞之山,任負車登焉,何則陵遲故也。《註》王肅曰:陵遲,陂阤也。《史記
【心】《唐韻》息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思林切。《說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說以爲火藏。《徐曰》心爲大火,然則心屬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廣韻》訓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禮·大學疏》總包萬慮謂之心。又《釋名》心,纖也。所識纖微無不貫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復卦》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《註》天地以本爲心者也。《正義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動,是以本爲心者也。《禮·禮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《註》得氣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氣之本,故巡四時,柯葉無凋攺也,心謂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詩序》情動于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