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颜南国重,名字北方闻

容颜南国重,名字北方闻

诗句读音
名字北方闻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míng zìběi|bèifāng wén
容颜南国重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
韵脚:上平三鍾
拼音: róng yánnán guózhòng|chóng

容颜南国重,名字北方闻释义

【名字】1.人的名与字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幼名,冠字。”孔颖达疏:“始生三月而加名……年二十,有为人父之道,朋友等类不可復呼其名,故冠而加字。”《楚辞·刘向<九叹·逢纷>》:“齐名字於天地兮,并光明於列星。”王逸注:“谓名平字原也。”《北史·陆俟传》:“初,爽之为洗马,常奏文帝云:皇太子诸子未有嘉名,请依《春秋》之义,更立名字。”《说文解字·又部》“叚”清段玉裁注:“古多借瑕为叚。晋士文伯,名匈,字伯瑕;楚阳匈,郑駟乞,皆字子瑕。古名字相应,则瑕即叚也。”2.指姓名。唐窦梁宾《喜卢郎及第》诗:“手把红笺书一纸,

【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博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必墨切《正韻》必勒切,綳入聲。《說文》乖也。从二人相背。《徐曰》乖者,相背違也。《史記·魯仲連傳》士無反北之心。《玉篇》方名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北方水,太隂之精,主冬,曰壬癸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太隂者北方。北,伏也。陽氣伏于下,于時爲冬。又《廣韻》奔也。《史記·管仲傳》吾三戰三北。又《集韻》補妹切《韻會》蒲妹切,音背。《集韻》違也。《正韻》分異也。《書·舜典》分北三苗。《註》分其頑梗,使背離也。

【方闻】1.博洽多闻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今礼崩乐坏,朕甚閔焉。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,咸荐诸朝。”刘壎《隐居通议·杂录》引宋咸淳六年二月一日诏书:“今天下方闻之士,素所藴抱,有志当世。”康有为《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》:“其博学方闻之士,文章尔雅,援引今故,间徵子纬,旁及异域,则以为犯功令而黜落之。”2.指博洽多闻之士。黄人《<清文汇>序》:“虽网罗未广,疏漏正多,尚有俟海内方闻,俛为增益。”3.见“方闻科”。

【容颜】容貌神色。战国楚宋玉《神女赋》:“整衣服,敛容颜。”晋陶潜《拟古》诗之五:“辛苦无此比,常有好容颜。”唐韩愈《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》诗:“秩卑俸薄食口众,岂有酒食开容颜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三五回:“张社长见宋江容颜不乐,眼泪暗流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六九回:“﹝贾璉﹞回来见了凤姐,未免脸上有些愧色。谁知凤姐反不似往日容颜,同尤二姐一同出来,叙了寒温。”曹禺《北京人》第一幕:“后来一直卧病,容颜顿改,人也憔悴瘦弱,脸色比曾家一般人还要苍白。”

【南国】古指江汉一带的诸侯国。《诗·小雅·四月》:“滔滔江汉,南国之纪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宣王既丧南国之师,乃料民於太原。”韦昭注:“南国,江汉之间也。”2.泛指我国南方。《楚辞·九章·橘颂》:“受命不迁,生南国兮。”王逸注:“南国,谓江南也。”三国魏曹植《杂诗》之五:“南国有佳人,容华若桃李。”南唐李煜《望江南》词:“閒梦远,南国正芳春。”《檮杌闲评》第三十回:“只见南国猩唇烧豹,北来熊掌驼蹄。”巴金《随想录·关于丽尼同志》:“小车飞驰着,南国的芳香使我陶醉,一切是那么明亮,那么茂盛!”3.指南方国家。《南

【重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柱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儲用切,音緟。《說文》厚也。《增韻》輕之對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夫茅之爲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《禮·王制》輕任幷,重任分。又《廣韻》更爲也。《博雅》重,再也。又難也。《戰國策》臣之所重處重留也。《註》重,猶難也。《前漢·淮南王傳》文帝重自切責之。《註》如淳曰:重,難也。又貴也。《戰國策》張儀之殘樗里疾也,重而使之。《註》重,猶貴也。又尊也。《禮·祭統》所以明周公之德,而又以重其國也。《註》重,猶尊也。又尚也。《禮·緇衣》臣儀行不重辭。《註》重,猶尚也。《疏》爲臣之法,不尚虛華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