柔柔软软愁如困,燕子初归带薄寒

柔柔软软愁如困,燕子初归带薄寒

诗句读音
柔柔软软愁如困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
韵脚:去二十六慁
拼音: róuróu ruǎn3chóurúkùn
燕子初归带薄寒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
韵脚:上平二十五寒
拼音: yàn zichūguīdàibáo|bó|bòhán

柔柔软软愁如困,燕子初归带薄寒释义

【柔】《唐韻》耳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而由切,受平聲。《說文》木曲直也。又柔者剛之反。《易·說卦》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《書·洪範》沈潛剛克,高明柔克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豈非以其柔耶。又安也。《書·舜典》柔遠能邇。又服也。《左傳·僖二十八年》我得天,楚伏其罪,我且柔之矣。又草木新生曰柔。《詩·小雅》薇亦柔止。又國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屬琅邪郡。 俗作,非。

【柔软】1.软和;不坚硬。汉陆贾《新语·资质》:“在高柔软,入地坚彊。”《隋书·隐逸传·徐则》:“身体柔软,颜色不变,经方所谓尸解地仙者哉!”宋刘克庄《贺新郎·四用缕字韵为王实之寿》词:“输与灵和殿前柳,柔软随风学舞。”明刘基《蓦山溪》词:“玄华柔软,摠被秋霜染。”魏巍《东方》第六部第四章:“对人民要像银子一样柔软。”2.柔和。唐朱湾《同清江师月夜听坚正二上人为怀州转法华经歌》:“前心后心皆此心,梵音妙音柔软音。”巴金《秋》六:“没有别的声音,除了水波的低语,柔软的月光罩住了一切。”杨朔《潼关之夜》:“那位青年军

【软】俗輭字。詳後輭字註。

【愁】《唐韻》士尤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鋤尤切,音。《說文》憂也。从心秋聲。《廣韻》悲也。《增韻》慮也。又《正韻》卽由切,音揫。《禮·鄕飮酒義》秋心爲言愁也。《註》愁讀爲揫。又《集韻》將由切。與楢同。《說文》楢,聚也。或作愁。又《集韻》財勞切,音曹。揚雄有畔牢愁。又叶士交切,音巢。《道藏歌》椿齡會足衰,劫往豈足遼。虛刀揮至空,鄙滯五神愁。 或書作。

【困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苦悶切,坤去聲。《說文》故廬也。从木,在囗中。《徐鍇曰》舊所居廬,故其木久而困獘也。《六書本義》木在囗中,木不得申也,借爲窮困,病困之義。又卦名。《易·困卦》象曰:澤無水困,君子以致命遂志。又《序卦》升而不已則困。又《廣韻》窮也,苦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不廢困窮。《禮·中庸》事前定則不困。又《史記·范睢蔡澤傳》二子不困阸,惡能激乎。又瘁也,倦極力乏也。《後漢·耿純傳》世祖至營,勞純曰:昨夜困乎。又憂愁也。《書·盤庚》汝不憂朕心之攸困。又亂也。《論語》不爲酒困。《註》言不

【燕子】1.家燕的通称。《乐府诗集·杂曲歌辞十三·杨白花》:“秋去春还双燕子,愿衔杨花入窠里。”唐杜甫《绝句》之一:“泥融飞燕子,沙煖睡鸳鸯。”宋陈与义《对酒》诗:“是非衮衮书生老,岁月怱怱燕子回。”周恩来《春日偶成》诗:“燕子声声里,相思又一年。”2.指明阮大鋮写的《燕子笺》传奇。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侦戏》:“今日无事,来听他《燕子》新词。”柳亚子《<二十世纪大舞台>发刊词》:“覆巢倾卵之中,笺传《燕子》;焚屋沉舟之际,唱出《春灯》。”3.比喻体态轻盈的女子。元杨维桢《次韵黄太痴艳体》:“仙人掌重初承露,燕子腰轻

【初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楚居切《正韻》楚徂切,楚平聲。《說文》始也。从刀衣,裁衣之始也。《徐曰》禮之初,施衣以蔽形。《書·禹謨》率百官若帝之初。《蔡仲》愼厥初。又《禮·檀弓》夫魯有初。《註》初謂故事。又《列子·天瑞篇》太初者,氣之始也。《韓愈詩》賢愚同一初。《韻會》又姓。

【带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當蓋切,音。《說文》紳也。男子搫帶,婦人帶絲,象繫佩之形。佩必有巾,故帶从巾。《徐鉉曰》卌,其帶上連屬固結處。《釋名》帶,蔕也。著於衣,如物之繫蔕也。《易·訟卦》或錫之鞶帶。《疏》鞶帶大帶也。《禮·玉藻》凡帶有率,無箴功。《疏》謂其帶旣襌,亦以箴緶緝其側,但繂襵之,無別裨飾之箴功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厲謂之帶。《註》小爾雅,帶之垂者曰厲。《詩·小雅》垂帶而厲。又佩也。《禮·月令》帶以弓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行也。《註》隨人行也。又蟲名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螂蛆甘帶。又書帶,草名。《三齊

【薄】《唐韻》傍各切,音泊。林薄也。《楚辭註》林草不交錯曰薄。《揚雄·甘泉賦》列新雉于林薄。《註》草叢生曰薄。又簾也。《禮·曲禮》帷薄之外不趨。《史記·周勃世家》勃以織薄曲爲生。《索隱曰》織蠶薄也。又厚薄。又少也。《詩·周南》薄澣我衣。又聊也。《詩·周南》薄言采之。又輕也。《前漢·董仲舒傳》愍世俗之靡薄。又嫌也。《前漢·張安世傳》薄朕忘故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勉也。秦晉曰釗,或曰薄。故其鄙語曰薄努,猶勉努也。又《博雅》薉也。又集也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奄薄水渚。又《史記·蘇秦傳》心搖搖如懸旌,而無所終薄。又被也。《

【寒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胡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河干切,音韓。《說文》東也。本作。从人在宀下,从茻薦覆之,下有仌。仌,水也。隸省作寒。《釋名》寒,捍也。捍,格也。《玉篇》冬時也。《易·繫辭》日月運行,一寒一暑。《書·洪範》庶徴曰燠,曰寒。《傳》煥以長物,寒以成物。又司寒,水神。《左傳·昭四年》黑牡秬黍,以享司寒。《註》司寒,元冥,水神也。又《周語》火見而淸風戒寒。《荀悅·申鑒》下有寒民,則上不具服。又窮窘也。《史記·范睢傳》范叔一寒至此哉。《宋史·同甫傳》畸人寒士皆賴之。又國名,在北海,平壽縣東寒亭。《史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