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冠岂解真相误,有志应当万户侯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有志应当万户侯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: yǒu zhìyīng dāngwàn hù hòu |
儒冠岂解真相误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: rú1|4qǐ|kǎijiě|jiè|xièzhēn xiàngwù |
儒冠岂解真相误,有志应当万户侯释义
【有志】有志向;有志气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孔子曰:‘大道之行也,与三代之英,丘未之逮也,而有志焉。’”汉王粲《咏史》:“人生各有志,终不为此移。”唐韩愈《送区册序》:“﹝区册﹞入吾室,闻诗书仁义之説,欣然喜,若有志於其间也。”孙中山《劝告北军将士宣言书》:“民国新成,时方多事,执干戈以卫社稷,正有志者建功树业之时。”
【应当】后汉书·方术传下·华佗》:“君病根深,应当剖破腹。”《百喻经·斫树取果喻》:“心生愿乐,欲得果食,应当持戒,修诸功德。”宋梅尧臣《雷秘校入阙拟官时将登舟过辇下》诗:“闻道求为县,应当学种花。”《再生缘》第四五回:“接口便称言得是,至亲同往正应当。”冰心《三年》:“你是个得胜者,应当有得胜者的同情与宽大!”谓应事得当。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,心虚而应当。”承当。《元典章·户部十·不得打量汉军地土》:“其四顷田地,只养自家老小,犹不能赡,岂能应当如此重役。”明邵璨《香囊记·起程》:“自古道远
【万户侯】之侯。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有能得齐王头者,封万户侯。”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:“惜乎,子不遇时!如令子当高帝时,万户侯岂足道哉!”明何景明《鲁连》诗:“不受万户侯,长揖千乘君。”2.用以泛指高爵显位。唐杜牧《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》诗:“谁人得似张公子,千首诗轻万户侯。”宋陆游《山中夜归戏作短歌》:“少年意薄万户侯,白首乃作穷山囚。”毛泽东《沁园春·长沙》词:“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,粪土当年万户侯。”
【儒】《唐韻》人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汝朱切,音襦。學者之稱。《揚子·法言》通天地人曰儒。《周禮·天官》四曰儒,以道得民。又侏儒,短人也。又侏儒,柱名,與株檽同。《韓愈·進學解》欂櫨侏儒。又與偄同。《隸釋魯峻孟郁》儒作偄。
【冠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古丸切《正韻》沽歡切,音官。《說文》絭也,所以絭髮。从冖,元。冠有法制,故从寸。《徐曰》取其在首,故从元。古亦謂冠爲元服。《白虎通》冠者,卷也。卷持其髮也。《釋名》冠,貫也,所以貫韜髮也。《後漢·輿服志》上古穴居野處,衣毛冒皮。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胡,遂制冠冕纓緌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古者鶡冠子之後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玩切,官去聲。《禮·曲禮》二十曰弱冠。《冠儀》冠者,禮之始也。故聖王重冠。《白虎通》男子幼,娶必冠。《韻會》男子二十加冠曰冠。又爲衆之首曰冠。《前漢·魏
【岂】《廣韻》袪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去幾切,音。《說文》還師振旅樂也。又欲也,登也。《徐曰》今借此爲語詞。《玉篇》安也,焉也。《廣韻》曾也。《增韻》非然之辭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怨豈在明。《詩·召南》豈不夙夜。《傳》豈不,言有是也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可亥切,音鎧。與凱愷通。軍勝之樂也。又樂也,和也。○按經傳凱歌、凱風、愷悌、樂愷皆借豈。古凱、愷、豈音義通,今分爲二。 《字彙》〈山下一〉从耑省。〈口下丷一〉从豆省。俗作山頭,非。《同文舉要》豈同剴,亦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說文》還師振樂也。〕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。 考證:
【解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佳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舉嶰切,皆上聲。《說文》判也。从刀判牛角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庖丁解牛。《左傳·宣四年》宰夫解黿。《前漢·湯傳》支解人民。《註》謂解其四支也。又《博雅》散也。《玉篇》緩也。《易·解卦註》解,難之散也。《正義》解有兩音,一古買反,謂解難之初。一諧買反,謂旣解之後。故序卦云:解者,緩也。險難解釋,物情舒緩,故爲解也。《前漢·張耳餘傳》今獨王,恐天下解也。《註》謂離散其心也。又《玉篇》釋也。《儀禮·大射禮·解綱註》解,猶釋也。《文心雕龍》百官詢事,則有關刺解諜。解者,釋也。解釋
【真相】1.佛教语。犹言本相,实相。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。北魏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·修梵寺》:“修梵寺有金刚,鳩鸽不入,鸟雀不栖,菩提达摩云:‘得其真相也。’”唐李贺《听颖师弹琴歌》:“竺僧前立当吾门,梵宫真相眉棱尊。”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关于新文字--答问》:“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,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。”2.谓实任宰相。宋徐度《却扫编》卷下:“今岁便当登第,十餘年间可为侍从,又十年为执政,然决不为真相,晚年当以使相终。”3.犹宝相。即神、佛的画像或塑像。唐白居易《画大罗天尊赞文》:“爰命国工,
【误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五故切,音寤。《說文》謬也。《書·立政》其勿誤于庶獄庶愼。《傳》誤,失也。《禮·聘義》使者聘而誤,主君弗親饗食也。《註》誤,謂禮節錯誤也。《前漢·張耳傳》君何言之誤。《吳志·周瑜傳》瑜精音樂,雖三爵後,其閒缺誤,知之必顧。故時人謠曰:曲有誤,周郞顧。又《字林》通作悞。惑也。《荀子·正論篇》是特姦人之誤于亂說,以欺愚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