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是帖者,亦可以为传世之名迹矣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亦可以为传世之名迹矣 | 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韵脚:上六止 拼音: yìkě|kèyǐ wéichuán shìzhīmíng jìyǐ |
如是帖者 | 平仄:平 仄 平 仄 韵脚:上三十五馬 拼音: rú shìtiè|tiě|tiēzhě |
如是帖者,亦可以为传世之名迹矣释义
【亦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羊益切。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夷益切,音睪。總也,又也。又傍及之詞。又姓。宋開禧進士亦尚節,明參將亦孔昭。又同奕。《詩·周頌》亦服爾耕。《箋》亦,大也。《正義》亦奕義通。 亦本作,象人左右兩腋形。《說文》與掖同。《詩·衡門序》誘掖其君。《釋文》《石經》作亦。亦,古掖字也,左右肘脅之閒曰掖。後从肉作腋。
【可】《唐韻》肯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口我切,音坷。《說文》肯也。《廣韻》許可也。《韻會》可者,否之對。《書·堯典》囂訟可乎。《文中子·事君篇》達人哉山濤也,多可而少怪。又僅可,未足之辭。《論語》子曰:可也。又《禮·內則》擇于諸母與可者。《註》諸母,衆妾也,可者,傅御之屬也。又所也。《禮·中庸》體物而不可遺。《註》體猶生也,可猶所也。不有所遺,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唐諫議大夫可中正,宋紹興進士可懋。又《字彙補》苦格切,音克。《魏書·吐谷渾傳》可汗,此非復人事。《唐書·突厥傳》可汗猶單于
【以为】1.认为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及齐,齐桓公妻之,有马二十乘,公子安之。从者以为不可,将行,谋於桑下。”宋苏轼《日喻》:“生而眇者不识日,问之有目者。或告之曰:‘日之状如铜槃。’扣槃而得其声。他日闻钟,以为日也。”秦牧《<长河浪花集>序》:“我以为这些事情,都有告诉旁人的价值,这才动笔写它。”2.作为,用作。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:“宣子於是乎始为国政……既成,以授大傅阳子与大师贾佗,使行诸晋国,以为常法。”《后汉书·朱儁传》:“时同郡周规辟公府,当行,假郡库钱百万,以为冠幘费。”南朝梁沉约《奏弹王源》:
【传世】留传于后世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守职循业,不敢损益,可传世也。”唐韩愈《唐河中府法曹张君墓碣铭》:“夫子天下之名能文辞者,凡所言,必传世行后。”清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》:“凡作传世之文者,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。”洪深《抗战十年来中国戏剧的运动与教育》:“十年来的抗战剧本,数量虽不多,其中自有传世之作。”2.子孙世代相继。汉王符《潜夫论·思贤》:“由籍此官职,……而但事淫侈,坐作骄奢,破败而不及传世者也。”典
【之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止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眞而切,音枝。《說文》出也,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適也,往也。《禮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氣,則無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禮·大學》之其所親愛而辟焉。《註》之,適也。《朱傳》猶於也。又語助辭。《書·金縢》禮亦宜之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語尾,或層出。如毛詩我之懷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,六句九之字,常華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詩·周南》之子于歸。《註》之子,是子也。又變也。《
【名迹】”。亦作“名跡”。亦作“名蹟”。1.声名与业绩。《汉书·张安世传》:“安世曰:‘明主在上,贤不肖较然,臣下自修而已,何知士而荐之?’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。”《穆天子传》卷三:“天子遂驱升于弇山,乃纪名迹于弇山之石。”唐元结《漫问相里黄州》诗:“志业岂不同,今已殊名跡。”唐韩愈《薛公墓志铭》:“尚书娶吴郡陆景融女,有子五人,皆有名蹟。”2.姓名与行迹。《后汉书·独行传·李业》:“隐藏山谷,絶匿名迹,终莽之世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郭嘉传》“郭嘉字奉孝”裴松之注引晋傅玄《傅子》:“﹝嘉﹞自弱冠匿名迹,密交结英雋,
【矣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于己切《韻會》羽已切《正韻》養里切,音。《說文》語已辭也。《徐曰》矣者,直疾。今試言矣,則出氣直而疾會意。《柳宗元曰》決辭也。又叶于姬切,音依。《詩·小雅》徹我牆屋,田卒汙萊。曰予不戕,禮則然矣。萊音釐。 《正字通》通作巳。音以。與已別。
【如是】1.像这样。《礼记·哀公问》:“君子言不过辞,动不过则,百姓不命而敬恭,如是则能敬其身。”宋叶适《送林子柄序》:“材之成者知其必能安於命,不然,不强售也。呜呼!能如是,足矣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二○回:“下愚当时也曾与他往来过数次,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决絶。”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二九:“学生如是,市民们就必更容易撕去脸皮,苟安一时。”2.佛教语。印可、许可之辞。《金刚经·善观启请分》:“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”宋苏轼《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》诗:“心通岂復问云何,印可聊须答如是。”
【帖】《唐韻》他叶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託協切《正韻》他協切,音貼。《說文》帛書署也。《廣韻》券帖。又《通俗文》題賦曰帖。又唐制,帖試士曰試帖。舉人總括經文,以應帖試,曰帖括。《文獻通考》帖經,以其所習經,掩其兩端,中閒開惟一行,裁紙爲帖。凡帖三字,隨時增損,可否不一,或得四,或得五,或得六,爲通。《唐書·選舉志》楊綰疏言明經,但記帖括。又《唐國史補》宰相判事有堂案,處分百司曰堂帖。又《廣雅》帖,服也。又《增韻》妥帖,定也。《王逸楚辭序》義多乖異,事不妥帖。《陸機·文賦》或妥帖而易施。又《廣韻》牀前帷也。《釋名》牀
【者】《廣韻》章也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止野切,音赭。《說文》別事詞也。从白聲。,古文旅字。《韻會》今作者。《玉篇》語助也。《增韻》又卽物之辭,如彼者,如此者。《易·乾卦》元者,善之長也。又《增韻》又此也。凡稱此箇爲者箇是也。今俗多用這字,這乃魚戰切,迎也。又《韻補》叶掌與切。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人迹所至,無不臣者。《註》索隱曰:者,協音渚。《楚辭·九歌》搴芳洲兮杜若,將以遺乎遠者。時不可以驟得,聊逍遙兮容與。《韻會》者,古文渚字,故从旅聲。後人以者添水作渚,以別者也之者,故者但爲語助。又叶阻可切。《繆襲·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