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韩王子西求法,凿齿弥天两勍敌

三韩王子西求法,凿齿弥天两勍敌

诗句读音
三韩王子西求法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
韵脚:入三十四乏
拼音: sānhánwáng|wàngzǐxīqiúfǎ
凿齿弥天两勍敌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平
拼音: záo chǐmí tiānliǎngqíng dí

三韩王子西求法,凿齿弥天两勍敌释义

【三】〔古文〕弎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蘇甘切《正韻》蘇監切,颯平聲。《說文》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,次第重之,其數三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《史記·律書》數始於一,終於十,成於三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凡兵無過三其身。又《左傳·昭七年》士文伯曰:政不可不愼,務三而已。一擇人,二因民,三從時。又《晉語》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。又《周語》人三爲衆,女三爲粲,獸三爲羣。又姓。明三成志。又漢複姓。屈原之後有三閭氏,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,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。又去聲。《韻會》蘇暫切。《論語

【韩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胡安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河干切,音寒。《說文》井垣也。从韋,取其帀也。幹聲。又國名。《詩·大雅·韓奕箋》韓,姬姓之國也,後爲晉所滅,故大夫韓氏以爲邑名。《左傳·桓三年》韓萬御戎。《韻會》曲沃桓公之子萬,食邑于韓,後分晉爲國。又三韓,國名,辰韓,弁韓,馬韓也。見《後漢·東夷傳》。又《廣韻》姓也。《韻會》秦滅韓,以國爲氏。又叶胡千切,音焉。《孫楚·白起贊》神機電斷,氣齊卒然,南折勁楚,走魏禽韓。 《說文》本作。《集韻》亦作榦幹。漢典考證:〔又三韓,國名,辰韓,示韓,馬韓也。見《後漢·光武紀》。〕

【子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卽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祖似切,音梓。《說文》十一月陽氣動,萬物滋入,以爲稱。《徐鍇曰》十一月夜半,陽氣所起。人承陽,故以爲稱。又《廣韻》息也。《增韻》嗣也。《易·序卦傳》有男女,然後有夫婦。有夫婦,然後有父子。《白虎通》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。天子之子曰元子。《書·顧命》用敬保元子釗。又《儀禮·喪服》諸侯之子稱公子。又凡適長子曰冢子,卽宗子也。其適夫人之次子,或衆妾之子,曰別子,亦曰支子。《禮·曲禮》支子不祭,祭必告於宗子。又男子之通稱。《顏師古曰》子者,人之嘉稱,故凡成德,謂之君子。

【西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先稽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先齊切,音粞。《類篇》金方也。《說文》鳥在巢上也。日在西方而鳥栖,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。文作,象形也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少隂者西方,西遷也。隂氣遷落物,於時爲秋。《尚書·大傳》西方者何,鮮方也。或曰鮮方,訊訊之方也。訊者,訊人之貌。又地名。《晉書·地理志》西郡。《韻會》唐置西州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西氏。《姓苑》西門豹之後,改爲西。又《集韻》相咨切,音私。義同。又《篇海》蘇前切,音先。《前漢·郊祀歌》象載瑜,白集西,食甘露,飮榮泉。《後漢·趙壹傳·窮鳥賦》幸賴大

【求】《唐韻》巨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渠尤切,音裘。《說文》索也。《增韻》覓也,乞也。《易·乾卦》同氣相求。《詩·大雅》世德作求。又招來也。《禮·學記》發慮憲,求善良。又等也。《書·康誥》用康乂民作求。《傳》求,等也。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。又山水名。《山海經》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。求水出于其上,潛于其下。又姓。《三輔決錄》漢有求仲。又與裘通。《說文》裘字,古省作求。又與球通。《柳宗元·饗軍堂記》琉球作流求。又《集韻》恭于切,音拘。與蛷同。肌蛷,蟲名。或省作求。又《韻補》叶渠之切,音奇。《班昭·東征賦》貴賤貧富不可

【凿齿】1.古代传说中的野人。《山海经·海外南经》:“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。羿射杀之,在昆仑虚东。羿持弓矢,凿齿持盾。”郭璞注:“凿齿亦人也,齿如凿,长五六尺,因以名云。”一说谓兽名。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“尧乃使羿诛凿齿於畴华之野。”高诱注:“凿齿,兽名,齿长三尺,其状如凿。”《梁书·文学传下·刘峻》:“虽大风立於青丘,凿齿奋於华野,比其狼戾,曾何足踰。”2.比喻残暴作乱之徒。汉扬雄《长杨赋》:“昔有彊秦,封豕其土,窫窳其民,凿齿之徒相与摩牙而争之。”唐李白《北上行》:“奔鲸夹黄河,凿齿屯洛阳。”王琦注:“其曰‘

【弥天】。极言其大。《周礼·春官·占梦》“七曰弥”汉郑玄注:“弥者,白虹弥天也。”三国魏应璩《报东海相梁季然书》:“顿弥天之网,收万仞之鱼。”宋邵伯温《闻见前录》卷六:“臣今独兴沮众之言,深负弥天之过。”明陆采《怀香记·相思露意》:“学海浩茫,谷风乘条,必降弥天之润。”陈毅《莫干山纪游》词:“莫干好,大雾常弥天。”2.喻志气高远。《文选·陆机<吊魏武帝>》:“违率土以请寐,戢弥天乎一棺。”李善注:“弥天,喻志高远也。”《晋书·习凿齿传》:“﹝释道安﹞自北至荆州,与习凿齿相见。道安曰:‘弥天释道安。’凿齿曰:‘四海

【两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良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里養切,良上聲。《說文》再也。《易·繫辭》兼三才而兩之。又《玉篇》匹耦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之職》以九兩繫邦國之民。《註》兩猶耦也,所以協耦萬民,聯繫不散,有九事也。又《韻會》匹也。《左傳·閔二年》重錦三十兩。《註》三十匹也。又車數曰兩。《後漢·吳祐傳》載之兼兩。《註》車有兩輪,故稱兩。又《玉篇》二十四銖爲兩。又《雞林類事》四十曰麻兩。又《史記·平準書》更鑄四銖錢,其文爲半兩。又《南史·齊和帝紀》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,名曰假兩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力讓

【勍敌】1.强敌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勍敌之人,隘而不列,天赞我也。”三国魏曹丕《与锺繇书》:“真君侯之勍敌,左右之深忧也。”唐白居易《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》:“制勍敌,必示以乃文乃武。”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槐西杂志三》:“寂然无声,莫测动静,此必勍敌,攻之,十恒七八败。”2.有力的对手,多谓才艺相当的人。唐司空图《戊午三月晦》诗之一:“牛夸棊品无勍敌,谢占诗家作上流。”宋司马光《续诗话》:“李长吉歌‘天若有情天亦老’,人以为奇絶无对。曼卿对‘月如无恨月长圆’,人以为勍敌。”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谈·谈艺三·石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