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级戒坛秋色冷,个中蝼蚁亦长生

三级戒坛秋色冷,个中蝼蚁亦长生

诗句读音
个中蝼蚁亦长生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gè zhōnglóu yǐyìcháng shēng
三级戒坛秋色冷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仄 仄
韵脚:下平十五青
拼音: sānjíjiè tánqiūsèlěng

三级戒坛秋色冷,个中蝼蚁亦长生释义

【个中】1.此中,其中。宋陆游《对酒》诗:“个中妙趣谁堪语,最是初醺未醉时。”元杨景贤《刘行首》第四折:“淡饭黄虀,纔得个中味。”老舍《四世同堂》第二部六四:“东阳的心里善于藏话,他不愿告诉个中的真意。”2.隐语。指妓家。清沉復《浮生六记·闺房记乐》:“余此时初无痴想,且念一杯之叙非寒士所能酬,而既入个中,私心忐忑,强为酬答。”参见“个中人”。箇中:此中,这当中。唐寒山《诗》之二五五:“若得箇中意,纵横处处通。”宋陆游《春残》诗:“箇中有佳处,袖手看人忙。”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四:“今夜里弹他几操,博箇相逢

【蝼蚁】亦作“螻螘”。1.蝼蛄和蚂蚁。泛指微小的生物。《庄子·列御寇》:“在上为鸟鳶食,在下为螻蚁食。”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:“千里之隄,以缕螘之穴漏。”宋周密《齐东野语·姚干父杂文》:“况夫螻蚁至微,微而有知。”明梁辰鱼《浣纱记·被围》:“巨鱼失水,反遭螻蚁之欺。”许地山《缀网劳蛛》:“我不管人家怎样批评我,也不管他怎样疑惑我,我只求自己无愧,对得住天上底星辰和地下底蝼蚁便了。”一说蝼蚁即蚂蚁。参阅元李冶《敬斋古今黈》卷二。2.比喻力量微弱或地位低微、无足轻重的人。《后汉书·班固传上》:“固(班固)幸得生於清明之

【亦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羊益切。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夷益切,音睪。總也,又也。又傍及之詞。又姓。宋開禧進士亦尚節,明參將亦孔昭。又同奕。《詩·周頌》亦服爾耕。《箋》亦,大也。《正義》亦奕義通。 亦本作,象人左右兩腋形。《說文》與掖同。《詩·衡門序》誘掖其君。《釋文》《石經》作亦。亦,古掖字也,左右肘脅之閒曰掖。後从肉作腋。

【长生】1.永久存在或生存;寿命很长。《老子》:“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。”《庄子·在宥》:“无劳女形,无摇女精,乃可以长生。”唐杜甫《月》诗:“入河蟾不没,擣药兔长生。”清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之二三三:“且莫空山听雨去,有人花底祝长生。”2.指道家求长生的法术。南朝宋鲍照《代淮南王》诗:“淮南王,好长生,服食鍊气读仙经。”宋苏轼《过大庾岭》诗:“仙人拊我顶,结髮授长生。”3.唐宫长生殿的省称。明无名氏《解三酲·咏马嵬事》曲:“再不见鬭草龙池春昼暖,再不见私语长生秋夜迢。”参见“长生殿”。

【三】〔古文〕弎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蘇甘切《正韻》蘇監切,颯平聲。《說文》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,次第重之,其數三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《史記·律書》數始於一,終於十,成於三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凡兵無過三其身。又《左傳·昭七年》士文伯曰:政不可不愼,務三而已。一擇人,二因民,三從時。又《晉語》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。又《周語》人三爲衆,女三爲粲,獸三爲羣。又姓。明三成志。又漢複姓。屈原之後有三閭氏,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,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。又去聲。《韻會》蘇暫切。《論語

【级】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居立切《集韻》訖立切,音急。《說文》絲次第也。又《玉篇》階級也。《廣韻》等級。俗作。《禮·曲禮》拾級聚足。《註》級,等也。又《月令》貴賤之等級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拜爵一級。又《史記·樊噲傳》斬首十五級。

【戒坛】僧徒传戒之坛。唐白居易《大唐泗州开元寺明远大师塔碑铭序》:“十九从泗州灵穆律师受具戒,五夏,通《四分律》、《俱舍论》,乃升讲座,乃登戒坛。”宋高承《事物纪原·道释科教·戒坛》:“汉魏之僧,虽剃染而戒法未备,唯受三归。嘉平、正元中,既传戒律,立大僧羯磨法,斯盖比丘立戒坛之始也。又曰,起於南朝求那跋磨为宋国比丘於蔡州岸受戒为始。”明田艺蘅《留青日札·戒坛》:“杭州昭庆寺,每年三月开戒坛,为天下僧人受戒之所,名曰万善戒坛。”潘飞声《自玉泉泛舟》诗:“戒坛如可上,吾欲学皈依。”

【秋】〔古文〕龝《唐韻》七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雌由切《正韻》此由切,音鰌。金行之時。《爾雅·釋天》秋爲白藏。《註》氣白而收藏也。《釋名》秋,就也,言萬物就成也。又繒也,繒迫品物使時成也。又《說文》禾穀熟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夏麥秋至。《澔曰》秋者,百穀成熟之期,此於時雖夏,於麥則秋,故云麥秋。《書·盤庚》乃亦有秋。又《禮·鄕飮酒義》西方者秋。秋,愁也。愁之以時,察守義者也。《註》愁讀爲揫,斂也。察嚴殺之貌。《春秋·繁露》秋之言猶湫也。湫者,憂悲狀也。又九月爲三秋。《詩·王風》一日不見,如三秋兮。又四秋。《管子·輕重

【色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所力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殺測切,音嗇。《說文》顏氣也。人之憂喜,皆著於顏,故謂色爲顏氣。《禮·玉藻》色容莊。《汲冢周書》喜色油然以出,怒色厲然以侮,欲色嫗然以愉,懼色薄然以下,憂悲之色瞿然以靜。《後漢·嚴光傳》帝思其賢,乃令以物色訪之。《註》以形貌求之也。又采色。《書·臯陶謨》以五采彰施于五色。《註》五色,靑黃赤白黑也。《左傳·桓二年》五色比象,昭其物也。又色慾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內作色荒。《傳》色,女色。《禮·坊記》諸侯不下漁色,故君子遠色,以爲民紀。又物景亦曰色。《莊子·盜跖篇》車馬有行色

【冷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魯朾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魯杏切,令上聲。《說文》寒也。从仌,令聲。《六書正譌》別作泠,非。泠乃水名。《南史·齊樂預傳》人笑褚公,至今齒冷。《增韻》淸甚也。又姓。《廣韻》前趙錄南徐州刺史令道,字安義。又《唐韻》力鼎切《集韻》朗鼎切,靈上聲。冷,寒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郞丁切,音靈。冷凙。吳人謂冰曰冷凙。令道當作冷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