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年闭户饿江岛,脱粟无余衣百结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脱粟无余衣百结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: tuō sùwú yúyībǎijié|jiē |
三年闭户饿江岛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平 仄 拼音: sānniánbì hù41dǎo |
三年闭户饿江岛,脱粟无余衣百结释义
【脱粟】糙米;只去皮壳、不加精制的米。《晏子春秋·杂下二六》:“晏子相景公,食脱粟之食。”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食一肉脱粟之饭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脱粟,纔脱穀而已,言不精凿也。”唐陆龟蒙《杞菊赋》序:“我衣败綈,我饭脱粟。”《明史·海瑞传》:“布袍脱粟,令老僕艺蔬自给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长清僧》:“餉以脱粟则食,酒肉则拒。”
【无余】剩余、残留。《诗·秦风·权舆》:“於我乎,夏屋渠渠,今也每食无餘。”汉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草木无餘,禽兽殄夷。”许地山《缀网劳蛛·换巢鸾凤》:“和鸾和祖凤虽有主仆底名分,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,这种阶级底成见早已消灭无馀。”2.指没有余留之物。三国魏曹植《赠丁翼》诗:“肴来不虚归,觴至反无餘。”唐温庭筠《登卢氏台》诗:“臺高秋尽出,林断野无餘。”3.指没有多余资财。宋秦观《题彭景山传神》:“﹝景山﹞年四十不幸丧明,家居无餘,而目不可治。”4.佛教语。谓“生死”的因果泯灭,不再受生于三界。唐王维《大唐故大德净觉禅
【百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博陌切,音伯。《說文》十十也。从一白。數十十爲一百。百,白也。十百爲一貫。貫,章也。《徐曰》章,以詩言之一章也。百亦成數。會意字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紀于一,協于十,長于百,大于千,衍于萬。又眾多也。《易·繫辭》百官以治。《書·堯典》平章百姓。《後漢·明帝紀》百蠻貢職。又百里,劒名。百錬,刀名。見《古今注》。又百鷯。鳥名。見《大戴禮》。又百足,蟲名。《博物志》百足,一名馬蚿。又百合,草名。《譚子化書》山蚯化爲百合。又地名。隋百泉縣,唐百文縣。又國名。《北史·百濟傳》百濟
【结】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古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吉屑切,音拮。《說文》締也。《易·繫辭》上古結繩而治。《詩·檜風》我心蘊結兮。又《曹風》心如結兮。《疏》如物之裹結。《禮·曲禮》德車結旌。《註》結,謂收斂之也。《疏》結,纏其旒著於竿也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衣有襘,帶有結。《註》結,締結之結也。又《博雅》曲也。又《玉篇》要也。又《集韻》胡計切,音系。《前漢·張釋之傳》跪而結之。《註》師古曰:結,讀曰係。又《集韻》激質切,音吉。義同。又《集韻》吉詣切,音計。《前漢·陸賈傳》尉佗魁結箕踞。《註》師古曰:結,讀曰髻。
【三】〔古文〕弎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蘇甘切《正韻》蘇監切,颯平聲。《說文》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,次第重之,其數三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《史記·律書》數始於一,終於十,成於三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凡兵無過三其身。又《左傳·昭七年》士文伯曰:政不可不愼,務三而已。一擇人,二因民,三從時。又《晉語》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。又《周語》人三爲衆,女三爲粲,獸三爲羣。又姓。明三成志。又漢複姓。屈原之後有三閭氏,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,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。又去聲。《韻會》蘇暫切。《論語
【年】漢典考證:〔又叶禰因切,音民。〕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。謹照音義民改紉。考證:〔又叶禰因切,音民。〕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。謹照音義民改紉。
【闭户】外事,刻苦读书。《文选·任昉<天监三年策秀才文>》:“闭户自精,开卷独得。”李善注引《楚国先贤传》:“孙敬入学,闭户牖,精力过人,太学谓曰‘闭户生’。”南朝梁王僧孺《太常敬子任府君传》:“下帷闭户,投斧悬梁。”清张穆《与陈颂南书》:“窃见先生年来日以招呼名士为事,苟有闻於世,必宛转引为同类,从无闭户自精、读书味道之时。”
【饿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五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牛箇切,我去聲。《玉篇》飢也。《廣韻》不飽也。《禮·檀弓》昔者衞國凶飢,夫子爲粥,與國之餓者。◎按韓子飾邪篇:家有常業,雖飢不餓。淮南子說山訓:寧一月飢,毋一旬餓。以此推之,餓甚于飢也。故孟子朝不食,夕不食,兼飢餓言。
【江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古雙切,音杠。水名。《風俗通·山澤篇》江者,貢也。出珍物,可貢獻也。《釋名》江,共也。小江流入其中,所公共也。《說文》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,入海。《書·禹貢》岷山導江。《家語》夫江始於岷山,其源可以濫觴。及其至江津也,不舫舟,不避風雨,不可以涉。又《書·禹貢》三江旣入。《韋昭國語註》吳松江,錢塘江,浦陽江。《郭璞·山海經註》岷山,大江水所出。崍山,南江水所出。崌山,北江水所出。南江,北江,皆東流注於大江。《庾闡·揚都賦註》松江,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,東北入海爲婁江,東南入海爲東江,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