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出相地,驿召在目即

山东出相地,驿召在目即

诗句读音
驿召在目即平仄:仄 仄 仄 仄 平
拼音: yì zhàozàimù jí
山东出相地平仄:平 平 平 平
拼音: shān dōngchūxiāng dì

山东出相地,驿召在目即释义

【驿召】马传召。宋欧阳修《胡先生墓表》:“皇祐中,驛召至京师议乐,復以为大理评事兼太常寺主簿。”《宋史·后妃传上·英宗高皇后》:“哲宗嗣位,尊为太皇太后,驛召司马光、吕公著,未至,迎问今日设施所宜先。”典

【在】《唐韻》昨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盡亥切,裁上聲。《爾雅·釋訓》居也。《易·乾傳》在下位而不憂。又察也。《書·舜典》在璿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。又存也。《論語》父母在。又所在也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徵詣行在。《蔡邕·獨斷》天子以四海爲家,謂所居爲行在所。又姓。晉汝南太守在育。又脾神曰常在,見《黃庭經》。又昨代切,音載。義同。又叶雌氏切。音此。善也。《詩·小雅》不屬于毛,不離于裏。天之生我,我辰安在。又叶才里切。示上聲。《屈原·離騷》吾令豐隆乗雲兮,求虙之所在。解佩纕以結言兮,

【目即】目前;现今。宋岳飞《奏乞进驻淮西札子》:“臣度今日事势,彼必未能便有举动,襄阳上流,目即亦无贼马侵犯。”宋岳飞《申司进兵状》:“目即承楚一带民户逃死,别无掳掠。”《秦併六国平话》卷上:“目即人兵攻城发喊,取自大王勑旨。”2.立即;即刻。宋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戏文第一出:“孩儿领爹娘慈旨,目即离去。”宋无名氏《张协状元》第十四出:“请君目即出门,休在这里。”典

【山东】山的东坡。参见“山西”。2.战国、秦、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,又称关东。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。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六国从亲以摈秦,秦必不敢出兵於函谷关以害山东矣。”南朝宋鲍照《数诗》:“一身仕关西,家族满山东。”唐章碣《焚书坑》诗:“坑灰未冷山东乱,刘项元来不读书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回:“且袁氏树恩四世,门生故吏遍於天下;倘收豪杰以聚徒众,英雄因之而起,山东非公有也。”3.称太行山以东地区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:“冬十二月,晋兵先下山东。”唐杜甫《洗兵行》:“中兴诸将收山东,捷书夜报清昼同。”仇兆鳌注:

【出】《唐韻》赤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尺律切,春入聲。《說文》進也。《廣韻》見也,遠也。《增韻》出入也,吐也,寫也。又生也。《爾雅·釋訓》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。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康公,我之自出。《註》秦康公,晉之甥也。又《周禮·秋官·大司》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。《註》出謂越獄逃亡也。又《增韻》斥也。《正韻》亦作黜絀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尺類切《正韻》蚩瑞切,推去聲。自中而外也。又《正韻》凡物自出,則入聲。非自出而出之,則去聲。然亦有互用者。又叶尺僞切,吹去聲。《詩·小雅》匪舌是出,維躬是瘁。又叶敕律切

【相地】土地肥瘠或地形地物。《国语·齐语》:“相地而衰征,则民不移。”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﹝后稷﹞及为成人,遂好耕农,相地之宜,宜穀者稼穡焉,民皆法则之。”《新唐书·姜师度传》:“孝忠知仰天,师度知相地。”郭希仁《从戎纪略》:“敌人所到之处,即相地布置,我军不及也。”2.旧时迷信,察看住宅、墓地风水以定吉凶。明沉德符《野获编·工部·邵上葵工部》:“邵今居忧,闻至墓次相地,白昼为人所刺,幸漏刃而逸,未知信否。”清潘耒《戴南枝传》:“山人素不为人相地,人亦无以是烦山人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