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东腐儒漫侧目,洛下才子争归趋

山东腐儒漫侧目,洛下才子争归趋

诗句读音
山东腐儒漫侧目平仄:平 平 仄 平 仄 仄 仄
拼音: shān dōngfǔ rúmàncè mù
洛下才子争归趋平仄:仄 仄 平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luò xiàcái zǐzhēngguīqū|cù

山东腐儒漫侧目,洛下才子争归趋释义

【山东】山的东坡。参见“山西”。2.战国、秦、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,又称关东。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。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六国从亲以摈秦,秦必不敢出兵於函谷关以害山东矣。”南朝宋鲍照《数诗》:“一身仕关西,家族满山东。”唐章碣《焚书坑》诗:“坑灰未冷山东乱,刘项元来不读书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回:“且袁氏树恩四世,门生故吏遍於天下;倘收豪杰以聚徒众,英雄因之而起,山东非公有也。”3.称太行山以东地区。《史记·晋世家》:“冬十二月,晋兵先下山东。”唐杜甫《洗兵行》:“中兴诸将收山东,捷书夜报清昼同。”仇兆鳌注:

【腐儒】迂腐之儒者。《荀子·非相》:“故《易》曰:‘括囊,无咎无誉。’腐儒之谓也。”《史记·黥布列传》:“上折随何之功,谓何为腐儒,为天下安用腐儒。”唐杜甫《江汉》诗:“江汉思归客,乾坤一腐儒。”巴金《沉落》:“我想他每天每天埋在这里面,听着自己的心跳,读着那些死了的腐儒的著作,怎么还能够保持着活人的气息呢?”

【漫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莫半切,音縵。大水也。一曰水浸淫敗物。《揚子·方言》溼敝爲漫。又水名。《後漢·郡國志》成臯有漫水。又名。《水經注》橐水,出橐山,北流出谷,謂之漫。又漫漫,長遠貌。《左思·吳都賦》廓廣庭之漫漫。又雲色也。《尚書·大傳》卿雲爛兮,禮漫漫兮。又徧也。《公羊傳·宣三年》郊牛死,不言其所食,漫也。《註》徧食牛身。又放也。《前漢·藝文志》漫羨而無所歸心。又汗漫,渺茫貌。《關尹子·九藥篇》勿以汗漫曰道之廣。又澶漫,猶縱逸也。《莊子·馬蹄篇》澶漫爲樂。又川原之形。《張衡·西京賦》澶漫靡迤。

【侧目】1.不敢正视,形容畏惧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妻侧目而视,侧耳而听。”唐李白《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序》:“惠如春风,三月大化,姦吏束手,豪宗侧目。”沙汀《淘金记》第一章:“在他身后一席上,一共有五个茶客,全是江湖上的朋友,曾经凭着手枪或者骰子使人侧目,但是现在已经规矩起来了。”2.斜目而视,形容愤恨。《汉书·邹阳传》:“今爰盎事即穷竟,梁王恐诛。如此,则太后怫鬱泣血,无所发怒,切齿侧目於贵臣矣。”宋欧阳修《书简·与孙威敏公》:“至於辨谗谤,判忠邪,上不损朝廷事体,下不避怨仇侧目,如此下笔,抑又艰哉!”陈天华

【洛下】1.指洛阳城。南朝梁刘令娴《祭夫徐悱文》:“调逸许中,声高洛下。”宋苏轼《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》:“山西老将诗无敌,洛下书生语更妍。”明王世贞《明佐游梁无资作歌见援聊此奉复》诗:“吾家弱弟惭小落,洛下东西两间屋。”2.复姓。汉代有洛下閎。见《汉书·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》。

【才子】古称德才兼备的人。《左传·文公十八年》:“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……齐圣广渊,明允诚篤,天下之民谓之八愷。”后多指有才华的人。晋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终童山东之英妙,贾生洛阳之才子。”唐朱庆餘《送窦秀才》诗:“江南才子日纷纷,少有篇章得似君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十九回:“这人是有子建之才,潘安之貌,江南数一数二的才子。”毛泽东《反对党八股》:“其结果,往往是‘下笔千言,离题万里’,仿佛象个才子,实则到处害人。”2.方言。刚才。《西游记》第四一回:“你才子发昏的,若不是老猪救你啊,已此了帐了,还不谢我哩!”《西游记》

【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側莖切《集韻》甾耕切,音箏。《說文》引也。从。《徐鉉曰》音曳。二手而曳之,爭之道也。《廣韻》競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爭功。又《玉篇》諫也。又訟也。《增韻》理也,辨也。《禮·曲禮》分爭辨訟,非禮不決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印藪有爭不識,爭同。又《集韻》側逬切,箏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本作諍,諫諍也,止也。《孝經·諫諍章》天子有爭臣七人。 《韻會》俗作争,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照原文非理改非禮。 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

【趋】《廣韻》七逾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逡須切,取平聲。《說文》走也。《博雅》行也。《釋名》疾行曰趨。趨,赴也,赴所至也。《詩·齊風》巧趨蹌兮。《疏》趨,今之捷步。《禮·曲禮》帷薄之外不趨。《註》行而張足曰趨。《爾雅·釋宮》門外謂之趨。《古今注》《吳趨行》,吳人以歌其地。陸機《吳趨行》曰:聽我歌吳趨。趨,步也。又樹名。《齊民要術》自餘雜木,耳,趨各其時。又《集韻》趨玉切。同促。《禮·樂記》衞音趨數煩志。《註》趨數,讀爲促速。又《祭義》其行也趨趨以數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令趨銷印。《註》師古曰:趨,讀曰促。促,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