赏诋大臣,亟遭贬黜

赏诋大臣,亟遭贬黜

诗句读音
赏诋大臣平仄:仄 仄 仄 平
拼音: shǎng3dà chén
亟遭贬黜平仄:平 平 仄 仄
拼音: 2|4zāobiǎn chù

赏诋大臣,亟遭贬黜释义

【赏】《廣韻》書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始兩切,音曏。《說文》賜有功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賞延于世。又《仲虺之誥》功懋懋賞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三載,則計羣吏之治而誅賞之。又《戰國策》故賞韓王,以近河外。《註》賞,猶勸也。又《類篇》一曰玩也,嘉也。《陶潛·移居詩》奇文共欣賞。又凡貽與者亦曰賞。《柳宗元·送薛存義序》于其往也,賞以酒肉,重之以辭。又姓。《姓纂》晉人賞慶,註《周易》。

【诋】《唐韻》都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典禮切,低上聲。《說文》苛也。一曰訶也。《博雅》也。《玉篇》法也,呰也。《正韻》訐也。《史記·汲黯傳》刀筆吏專深文巧詆陷人于罪。《前漢·哀帝紀》除誹謗詆欺法。《師古註》詆,誣也。又《劉向傳》緣飾文字,巧言醜詆。《師古註》詆,毀也,辱也。又《集韻》都黎切,音低。又《廣韻》杜奚切《集韻》田黎切,音啼。又《集韻》丁計切,低去聲。義同。又《玉篇》他狄切《廣韻》《集韻》他歷切,音惕。《類篇》僻也。一曰狡獪。《集韻》與同。 《集韻》或作呧。《字彙補》別作,非。

【大臣】官职尊贵之臣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和闻之,国之大臣,荣其宠禄,任其大节。”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:“如意立为赵王后,几代太子者数矣,赖大臣争之,及留侯策,太子得毋废。”宋欧阳修《归田录》卷一:“大臣执政,不当收恩避怨。”2.清代用为官号。如内官有总管大臣、军机大臣等,外官有参赞大臣、领队大臣等,特遣的称钦差大臣。至清末尽改各部尚书为大臣,侍郎为副大臣。现亦用作君主国家高级官吏之称。汉

【亟】《唐韻》紀力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訖力切,音棘。敏也,疾也。《說文》从人从口从又从二。二,天地也。《徐鍇曰》承天之時,因地之利,口謀之,手執之,時不可失,疾之意也。《詩·大雅》經始勿亟。《左傳·襄二十四年》公孫之亟也。《註》急也。言鄭公孫宛射犬性急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去吏切,音唭。頻數也。《孟子》亟問亟餽鼎肉。《又》仲尼亟稱於水。又詐欺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東齊海岱之閒曰亟。又與棘通。《詩·大雅》匪棘其欲。又與革通。《禮·檀弓》夫人之病革矣。又與極通。《荀子·賦論》反覆甚極。《註》極與亟同。

【贬黜】1.降职或免去官爵。《汉书·韦玄成传》:“有司劾奏,等辈数人皆削爵为关内侯。玄成自伤贬黜父爵,叹曰:‘吾何面目以奉祭祀!’”《新五代史·南唐世家·李景》:“御史中丞江文蔚劾奏宰相冯延巳、諫议大夫魏岑乱政,与觉(陈觉)等同罪而不见贬黜,言甚切直。”《明史·孙鑨传》:“一时公论所不予者贬黜殆尽,大学士赵志皐弟预焉。”2.贬责,排斥。《南史·贺琛传》:“今诚宜严为禁制,导之以节俭,贬黜雕饰,纠奏浮华,使众皆知变其耳目,改其好恶,则易於反掌。”宋司马光《涑水记闻》卷十:“褒赠乃朝廷恩典,瓌(张瓌)不当加贬黜之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