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将发文昌,中军静朔方

上将发文昌,中军静朔方

诗句读音
中军静朔方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
拼音: zhōng jūnjìngshuò fāng
上将发文昌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shàng jiàng1|4wén chāng

上将发文昌,中军静朔方释义

【中军】1.古代行军作战分左、中、右或上、中、下三军,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。《左传·桓公五年》:“秋,王以诸侯伐郑,郑伯御之。王为中军;虢公林父将右军,蔡人、卫人属焉;周公黑肩将左军,陈人属焉。”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欒书将中军,士燮佐之;郤錡将上军,荀偃佐之;韩厥将下军,郤至佐新军。”2.称主将或指挥部。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》:“中军以鼙令鼓,鼓人皆三鼓。”郑玄注:“中军,中军之将也。”唐李贺《贵主征行乐》:“中军留醉河阳城,娇嘶紫燕踏花行。”宋王明清《摭青杂说》:“门者命报中军,须臾中军传令召兼资入。”

【朔方】北方。《书·尧典》:“申命和叔,宅朔方,曰幽都。”蔡沉集传:“朔方,北荒之地。”《楚辞·刘向<九叹·远游>》:“遡高风以低佪兮,览周流於朔方。”王逸注:“周徧流行於北方也。”鲁迅《野草·雪》:“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,却永远如粉,如沙,他们决不粘连,撒在屋上、地上、枯草上,就是这样。”2.郡名。西汉元朔二年(公元前127年)置。治所在朔方,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。东汉末废。《汉书·卫青传》:“元朔五年春,令青将三万骑出高闕……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,皆领属车骑将军,俱出朔方。”参阅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、清吴卓信《

【上将】,统帅。《孙子·地形》:“料敌制胜,计险阨远近,上将之道也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清鉴》:“咸谓勇力絶伦者,则上将之器;洽闻治乱者,则三九之才也。”宋王安石《次韵元厚之平戎庆捷》:“投戈更讲诸儒艺,免胄争趋上将风。”清孙枝蔚《读兵书》诗:“虚名羞管葛,上将失孙吴。”2.泛指高级将领。元郑光祖《三战吕布》第二折:“俺不曾与吕布交战,先斩了一员上将。”3.星名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:一曰上将,二曰次将。”4.军衔,将官的一级,在中将之上。

【发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伐切,音髮。《說文》發也。《詩·召南》壹發五豝。《傳》發,矢也。《前漢·匈奴傳》矢四發。《註》射禮三而止,每射四矢,故以十二矢爲一發。師古曰:發,猶今言箭一放兩放也。又《廣韻》起也。《孟子》舜發於畝之中。又舒也,揚也。《易·乾卦》六爻發揮。《疏》發,越也。又《坤卦》發於事業。《疏》宣發也。《左傳·桓二年》聲名以發之。《註》發揚此德也。又《博雅》開也。《書·武成》發鉅橋之粟。《疏》謂開出也。《詩·小雅》明發不寐。《註》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。又《玉篇》進也,行也。《博雅》去也。

【文昌】名。共六星,在斗魁之前,形成半月形状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:一曰上将,二曰次将,三曰贵相,四曰司命,五曰司中,六曰司禄。”《南史·宋纪中·文帝》:“﹝元嘉十九年﹞九月丙辰,有客星在北斗,因为彗,入文昌,贯五车。”2.指星神。《楚辞·远游》:“后文昌使掌行兮,选署众神以并轂。”3.特指文昌宫六星的第四星,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。指斗魁戴匡六星之一。旧时传说主文运,故俗又称文曲星或文星。明谢肇淛《五杂俎·天部一》:“俗言,南斗注生,北斗注死,故以北斗为司命。而文昌者,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也。俗以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