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恐惑异说,教之无迁移
尚恐惑异说,教之无迁移释义
【教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古孝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效切,音較。《說文》作敎上所施,下所效也。《釋名》敎,效也,下所法效也。《廣韻》敎訓也。《玉篇》敎令也。《易·觀卦》聖人以神道設敎。《書·舜典》敬敷五敎在寬。《傳》布五常之敎。又《禮·王制》明七敎以興民德。《註》七敎,父子,兄弟,夫婦,君臣,長幼,賔客,朋友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徒》使帥其屬,而掌邦敎。《註》敎所以親百姓,訓五品,有虞氏五,而周十有二焉。《禮·曲禮》敎訓正俗,非禮不備。《荀子·脩身篇》以善先人謂之敎。又《蔡邕·獨斷》諸侯言曰敎。《正字通》諭告之
【之无】与无字。唐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僕始生六七月时,乳母抱弄於书屏下,有指无字之字示僕者,僕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。”金元好问《赠利州侯神童》诗:“极知之无不足讶,更恐洛诵难为功。”2.借指简单易识之字。明刘元卿《贤奕编·应谐·乍解张皇》:“汝有田舍翁,家貲殽盛,而累世不识之无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医术》:“张曰‘我仅识之无耳,乌能是?’道士笑曰:‘迂哉!名医何必多识字乎?但行之耳。’”
【迁移】迻”。1.搬移;从一处搬到另一处。《后汉书·袁绍传》:“今贼臣作乱,朝廷迁移。”《北史·于谨传》:“愚人难与虑始,皆恋邑居,既恶迁移,当保罗郭。”《古今小说·羊角哀舍命全交》:“若不迁移他处,吾发墓取尸,掷之野外。”朱德《过五指山》诗:“民族欣解放,迁移出山林。”2.变迁,变化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与之举措迁移,而观其能应变也。”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与时迁移,应物变化,立俗施事,无所不宜。”明高启《题大黄痴天池石辟图》诗:“惟应学道悟真诀,不与陵谷同迁移。”郑泽《壬子秋日纯庵尊翁润荄先生来城纯庵邀摄影象
【恐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丘隴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丘勇切,音。《說文》懼也。从心巩聲。《徐曰》恐,猶兇也。《黃帝素問》腎在志爲恐。《註》恐,所以懼惡也。《正韻牋》恐有驚惶之意。懼乃畏怕之實,恐在懼前也。《海錄》唐太宗撰太子接三師禮,與三師書,前名惶恐。後名惶恐再拜。又惶恐,灘名。《蘇軾詩》地名惶恐泣孤臣。又《廣韻》區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欺用切,去聲。疑也,慮也,億度也。 从。今省作卂。俗从几,誤。
【异说】的主张;不同的学说。《荀子·解蔽》:“今诸侯异政,百家异説。”《汉书·王莽传上》:“正乖谬,壹异説。”《陈书·章帝纪》:“三墨八儒,朱紫交竞;九流七略,异説相腾。”宋赵令畤《侯鲭录》卷一:“俗间不知根本,竞为异説。”2.指反对意见,异议。《南齐书·礼志上》:“内外百司主议已定,如更询访,终无异説。”3.邪说;非正统的言论。《晋书·荀勗传》:“去奇技,抑异説。”明王守仁《<大学>问》:“盖当时尚有持异説以混正学者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