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马向此扃,山际玉钩吐

上马向此扃,山际玉钩吐

诗句读音
山际玉钩吐平仄:平 仄 仄 平 仄
韵脚:上十姥
拼音: shān jìyù gōutǔ|tù
上马向此扃平仄:仄 仄 仄 仄 平
韵脚:下平十五青
拼音: shàng mǎ4cǐjiōng

上马向此扃,山际玉钩吐释义

【山际】山边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沁水》:“丹水又东南出山,逕鄈城西,城在山际。”唐储光羲《临江亭五咏》之四:“山际空为险,江流长自深。”明李梦阳《题黄公东庄草堂》诗:“休夸水际兼山际,且醉松旁与竹旁。”2.山中;山间。南朝梁吴均《山中杂诗》:“山际见来烟,竹中窥落日。鸟向簷上飞,云从窗间出。”唐李白《游泰山》诗之二:“清晓骑白鹿,直上天门山;山际逢羽人,方瞳好容颜。”明蒋一葵《长安客话·红螺山》:“山巔有潭,相传潭中有二螺,大如斗,其色殷红,时吐光燄,照映林木,山缘得名。仪真冯文卿诗:‘……山际翠眉呈秀气,潭中

【玉钩】1.玉制的挂钩。亦为挂钩的美称。《楚辞·招魂》“挂曲琼些”汉王逸注:“曲琼,玉钩也……雕饰玉钩,以悬衣物也。”南唐李璟《摊破浣溪沙》词:“手卷真珠上玉鉤,依前春恨锁重楼。”元关汉卿《绯衣梦》第一折:“珠帘簌,玉鉤弯,纱窗静,緑闺闲。”清秋瑾《风雨口号》:“啣泥燕子多情甚,小语依依傍玉钩。”2.喻新月。南朝宋鲍照《翫月城西门廨中》诗:“蛾眉蔽珠櫳,玉鉤隔琐窓。”唐李白《挂席江上待月有怀》诗:“倏忽城西郭,青天悬玉钩。”宋张元干《花心动·七夕》词:“断云却送轻雷去,疎林外,玉鉤微吐。”明无名氏《还带记·二郎诮

【吐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他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統五切,音土。《說文》寫也。《玉篇》口吐也。《詩·大雅》柔則茹之,剛則吐之。《左傳·僖六年》若晉取虞,而明德以薦馨香,神其吐之乎。《史記·魯世家》周公一飯三吐哺。又《增韻》出也,舒也。《前漢·劉向傳》發明詔,吐德音。《唐書·房琯傳》辭吐華暢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隋將軍吐萬緒。又複姓,後魏有吐奚、吐難、吐萬氏。又《廣韻》湯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土故切,音兔。《廣韻》歐也。

【上马】上等马,良马。《北史·成淹传》:“赐淹龙厩上马一疋,并鞍勒宛具,朝服一袭。”1.骑马。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﹝廉颇﹞被甲上马,以示尚可用。”《魏书·傅永传》:“上马能击贼,下马作露布,唯傅脩期耳。”唐韩愈《酬蓝田崔丞立之咏雪见寄》诗:“出门愁落道,上马恐平韉。”2.起程,出发。明刘基《晨诣祥符寺》诗:“上马鸡始鸣,入寺鐘未歇。”3.比喻着手进行某项较大的工作或工程。《人民文学》1981年第1期:“这个仓促上马的大水库,几年来把河东人拖垮了。”

【此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雌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淺氏切,音佌。《說文》止也。从止从匕。匕,相比次也。《徐曰》匕,近也。近在此也。《爾雅·釋詁疏》此者,彼之對。《詩·周頌》在彼無惡,在此無斁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去彼取此。又《六書故》此猶兹也,斯也。《大學》此謂知本。

【扃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古熒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涓熒切,音駉。《說文》外閉之關也。《禮·曲禮》入戶奉扃。《註》扃,門關木也。入戶之時,兩手當心,如奉扃然,雖瞻視而不回轉,嫌於干人私也。又車前橫木。《左傳·宣十二年》楚人惎之脫扃。《註》扃,車上橫木,所以約車上之兵器。又《集韻》犬迥切,音褧。扃扃,明察也。又與鉉通。《儀禮·士喪禮》右人左執七抽扃。《註》扃卽鉉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