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药和平无近效,古诗简淡有遗音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上药和平无近效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:去三十六效 拼音: shàng yàohé píngwújìnxiào |
古诗简淡有遗音 | 平仄:仄 平 仄 仄 仄 仄 平 拼音: gǔ shījiǎn dànyǒu|yòuyí yīn |
上药和平无近效,古诗简淡有遗音释义
【上药】1.指仙药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卷三:“上药令人身安命延,昇天神仙,遨游上下。”唐李商隐《高松》诗:“上药终相待,他年访伏龟。”冯浩注引《本草注》:“茯苓通神灵,上品仙药也。”2.疗效极高的上等药物。《旧唐书·职官志三》:“凡药有上、中、下三品,上药为君,中药为臣,下药为佐。”宋王君玉《国老谈苑》卷一:“田锡为諫议大夫,疾亟,进遗表。真宗宣御医賷上药驰往,已无及矣。”清赵翼《簷曝杂记·三七、鸡血藤》:“有草名‘三七’,三椏,七叶,其根如萝葡,为治血之上药。”
【和平】安定,没有战乱。《易·咸》:“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。”《汉书·王商传》:“今政治和平,世无兵革。”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二七:“中国人是喜欢和平的。”2.温和;和顺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血气和平,志意广大。”唐韩愈《与祠部陆员外书》:“其为人温良诚信……和平而有立。”宋曾巩《洪渥传》:“为人和平,与人游,初不甚欢,久而有味。”沙汀《还乡记》七:“﹝冯大生﹞外表和平老实,一惹毛了,气性可并不小。”3.和谐;和睦。汉焦赣《易林·蒙之小畜》:“阴阳顺叙,以成和平。”《魏书·高宗纪》:“上下和平,民无怨谤。”清吴伟业《赠
【无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,亡也。奇字,无通。王育說,天屈西北爲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釋文》无音無。易內皆作此字。《藝苑雄黃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。詩、書、春秋、禮記、論語本用无字,變篆者變爲無,惟易、周禮盡用无。然論語亡而爲有,我獨亡,諸無字,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廣韻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釋典》。(無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扶切《廣韻》武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微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書·舜典》剛而無虐,而無傲。又《益
【近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其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巨謹切,音瘽。《玉篇》不遠也。《詩·小雅》會言近止。《易·繫辭》近取諸身。又《廣韻》幾也。言庶幾也。《論語·其庶乎註》庶言近道也。又《韻會》迫也。《易·繫辭》二多譽,四多懼,近也。《註》位偪于君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巨靳切,音覲。《說文》附也。《增韻》親也,近之也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民可近,不可下。又《洪範》是訓是行,以近天子之光。《韻會》凡遠近之近,上聲。附近之近,去聲。又《集韻》居吏切,音記。已也。辭也。《詩·大雅》往近王舅。《註》辭也。
【效】《廣韻》胡敎切《集韻》後敎切《韻會》後學切,音校。《說文》象也。《玉篇》法效也。《廣韻》學也。《增韻》放也。《易·繫辭》效法之謂坤。《左傳·莊二十一年》鄭伯效尤。又《禮·曲禮》效馬效羊者,右牽之。《註》效,猶呈也。又《左傳·文八年》效節於府人而出。《註》效,猶致也。又《左傳·昭二十六年》宣王有志,而後效官。《註》效,授也。又《廣韻》效驗也。《前漢·藝文志》儒者,己試之效。又《廣韻》效力也。《前漢·韓信傳》願效愚忠。又《類篇》一曰功也。《前漢·尹賞傳》追思其功效。又《增韻》勉也。《韻會》一曰具也。《九經字樣
【古诗】1.古代诗歌的泛称。南北朝时称汉魏无名氏的诗为古诗。汉班固《两都赋》序:“赋者,古诗之流也。”南朝梁锺嵘《诗品》卷上:“古诗,其体源出於《国风》。”又如《古诗十九首》等。2.“古体诗”的省称。宋马永卿《嬾真子》卷一:“旧説皎然欲见韦苏州,恐诗体不合,遂作古诗投之。”参见“古体诗。”
【简淡】淡泊。《南史·谢弘微传》:“弘微与琅邪王惠、王球并以简淡称。”宋陆游《幽兴》诗:“身闲诗简淡,心静梦和平。”《明史·都胜传》:“歷任五十七年,所处皆膏腴地,而自奉简淡,日食止豆腐,时因以为号。”汉
【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云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云九切,音友。《說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聲。《九經字樣》有,从月。从冃,譌。又《玉篇》不無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繫辭》富有之謂大業。又《詩·商頌》奄有九有。《傳》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傳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《註》五穀皆熟書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質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論語》有子。《註》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韻》尤救切。與又通。《書·堯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詩·邶風》不日有曀。《註》有,又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羽軌切。《前漢·敘
【遗音】谓留下声音。宋苏轼《雷州》诗之三:“终日数椽间,但闻鸟遗音。”宋陈师道《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并涉颖》之二:“路暗鸟遗音,江清鱼弄姿。”2.指留下的声音。宋秦观《韩枢密夫人挽词》之一:“旧像瞻揄闕,遗音想佩环。”清涂大酉《杂诗》:“飞鸿迟迟来,掉入青烟路。遗音落风中,适与歌声过。”3.不绝之馀音。形容音乐或诗歌极其美好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《清庙》之瑟,朱弦而疏越,壹倡而三叹,有遗音者矣。”三国魏阮籍《咏怀》之三十:“簫管有遗音,梁王安在哉。”宋苏轼《送俞节推》诗:“吴兴有君子,淡如朱丝琴。一唱三太息,至今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