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林贞白三层迥,湖海元龙百尺高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山林贞白三层迥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韵脚:上四十一迥 拼音: shān línzhēn báisāncéngjiǒng |
湖海元龙百尺高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:下平六豪 拼音: hú hǎiyuán lóngbǎi chǐgāo |
山林贞白三层迥,湖海元龙百尺高释义
【山林】1.山与林。亦指有山有林的地区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辨其山林、川泽、丘陵、坟衍、原隰之名物。”晋郭璞《游仙诗》之一:“京华游侠窟,山林隐遯栖。”唐韩愈《谢自然诗》:“山林民可入,魍魎莫逢旃。”赵树理《三里湾·国庆前夕》:“咱们社里还有副业、有水利、有山林、有菜园、有牲口……每部门都得有正副负责人。”2.借指隐居。南朝梁沉约《与谢朏敕》:“尝谓山林之志,上所宜弘。”宋苏轼《王安石赠太傅制》:“方需功业之成,遽起山林之兴。”《宋史·种放传》:“种放,河南洛阳人也……每往来嵩华间,慨然有山林意。”3.指隐
【贞白】谓守正清白。《后汉书·第五伦传》:“性质慤,少文采,在位以贞白称,时人方之前朝贡禹。”唐白居易《唐故溧水县令太原白府君墓志铭》:“公为人温恭信厚,为官贞白严重,友于兄弟,慈于子姪。”清方履籛《祭庄印山夫子文》:“迺锡赤綬,俾全隐迹,栖迟衡门,终保贞白。”2.指南朝梁陶弘景。《云笈七籤》卷五:“﹝陶弘景﹞大同二年告化,时年八十五,颜色不变,屈伸如常,屋中香气,积日不散,詔赠中散大夫,謚贞白先生。”前蜀杜光庭《对表》:“昔者魏重谦之,梁尊贞白,汉称曼倩,秦有子平,礼容靡覩於亲规,朝挹皆循於常度。”清孙枝蔚《禅
【三】〔古文〕弎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蘇甘切《正韻》蘇監切,颯平聲。《說文》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,次第重之,其數三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《史記·律書》數始於一,終於十,成於三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凡兵無過三其身。又《左傳·昭七年》士文伯曰:政不可不愼,務三而已。一擇人,二因民,三從時。又《晉語》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。又《周語》人三爲衆,女三爲粲,獸三爲羣。又姓。明三成志。又漢複姓。屈原之後有三閭氏,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,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。又去聲。《韻會》蘇暫切。《論語
【层】《唐韻》胙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徂稜切,音曾。《說文》重屋也。从尸曾聲。又《玉篇》重也,累也。凡物之重者,通曰層。又《增韻》級也,古通作曾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坌入曾宮之嵳峩。
【迥】《廣韻》戸頃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戸茗切《正韻》戸頂切,音泂。《增韻》寥遠也。又《廣韻》光也,輝也。 通作泂。俗作逈。
【湖海】洋。《南齐书·王敬则传》:“会土边带湖海,民丁无士庶皆保塘役。”唐韦应物《登重玄寺阁》诗:“山川表明丽,湖海吞大荒。”2.指湖泊。《明一统志·应天府·形胜》:“长江千里,险过汤池,外连江淮,内控湖海。”3.泛指四方各地。唐李颀《送綦毋三谒房给事》诗:“惜哉湖海上,曾校蓬莱书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二:“小人虽在湖海飘零,自信有此絶艺,不甘轻配凡女。”郁达夫《乘车赴东京过天龙川桥》诗:“十年湖海题诗客,依旧青衫过此桥。”4.指浪迹江湖,不与朝政。清陈济生《怀友》诗:“颇忆元龙久湖海,近来风雅復何如?”
【元龙】道教语。犹元阳。道教对“得道”的别称。《西游记》第一回:“有分有缘休俗愿,无忧无虑会元龙。”2.指皇帝。《西游记》第十一回:“天下多官称上寿,朝中众宰贺元龙。”汉
【百尺】十丈。喻高、长或深。汉枚乘《七发》:“龙门之桐,高百尺而无枝。”晋左思《咏史》之二:“以彼径寸茎,荫此百尺条。”《文选·鲍照<苦热行>》:“丹蛇踰百尺,玄蜂盈十围。”李善注:“百尺、十围,言其长大也。”宋苏轼《惠州李氏潜珍阁铭》:“眩古潭之百尺,涵万象於瑶琨。”2.桅杆。《文选·木华<海赋>》:“於是候劲风,揭百尺,维长綃,挂帆席。”李善注:“百尺,帆檣也。”汉
【高】《廣韻》古勞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勞切,音羔。《說文》崇也。象臺觀高之形。从冂口。與倉舍同意。《易·繫辭》高以,貴賤位矣。《註》高謂天體也。《又》崇高莫大乎富貴。又《史記·高祖紀註》張晏曰:禮諡法,無高以爲功,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,故特起名焉。又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沛郡高縣。又姓。《史記·仲尼弟子傳》高柴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号切,音誥。度高曰高。《左傳·隱元年·都城過百雉註》一雉之牆,長三丈,高一丈。《釋文》高,古報反。又如字。又叶居侯切,音鉤。《柳宗元·柳評事墓銘》柳侯之分,在北爲高,充于史氏,世相重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