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路尽陂陁,行人陟险多

山路尽陂陁,行人陟险多

诗句读音
山路尽陂陁平仄:平 仄 仄 平
拼音: shān lùjìn|jǐnpō tuó
行人陟险多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
韵脚:下平七歌
拼音: xíng rénzhìxiǎnduō

山路尽陂陁,行人陟险多释义

【尽】《正字通》俗盡字,詳皿部盡字註。(盡)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慈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在忍切,秦上聲。《說文》器中空也。《小爾雅》止也。《玉篇》終也。《廣韻》竭也。《集韻》悉也。《易·繫辭》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。《左傳·哀元年》去惡莫如盡。《穀梁傳·定十年》孔子歷階而上,不盡一等。《禮·曲禮》君子不盡人之歡。《中庸》天地之道,可一言而盡也。《史記·禮書》明者,禮之盡也。《荀子·正名篇》欲雖不可盡,可以近盡也。《註》適可而止也。又《韓鄂歲華紀麗》大酺小盡。《註》月三十日爲大盡,二十九日爲小盡。又姓。見《萬姓統譜》。又《

【陂陁】亦作“陂阤”。亦作“陂陀”。1.阶陛。《楚辞·招魂》:“文异豹饰,侍陂陀些。”王逸注:“陂陁,长陛也。言侍从之人,皆衣虎豹之文,异采之饰,侍君堂隅,卫阶陛也……陁,一作陀。”洪兴祖补注:“陂,音颇。陀,音駞。不平也。《文选》陂,音波。”《文选》作“陂陀”。2.倾斜不平貌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:“登陂阤之长阪兮,坌入曾宫之嵯嶬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登陂陁。陂音普何反。陁音徒何反。”唐李华《含元殿赋》:“靡迆秦山,陂陀汉陵。”明张羽《清口》诗:“陂陀陇亩间,一二羸老翁。”茅盾《虹》一:“依旧是两岸高崖,只不过没

【行人】1.出行的人;出征的人。《管子·轻重己》:“十日之内,室无处女,路无行人。”唐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车轔轔,马萧萧,行人弓箭各在腰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回:“这一路是贼盗出没的地方……走着须要小心,大道正路不妨,十里一墩,五里一堡,还有来往的行人。”2.官名。掌管朝觐聘问的官。《周礼·秋官》有行人。春秋、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。汉代大鸿胪属官有行人,后改称大行令。明代设行人司,复有行人之官,掌传旨,册封、抚谕等事。《周礼·秋官·讶士》:“邦有宾客,则与行人送逆之。”《国语·晋语八》:“秦景公使其弟鍼来求成,叔向命

【陟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竹力切,音稙。《爾雅·釋詁》陟,陞也。《說文》登也。《書·舜典》汝陟帝位。又《太甲》若陟遐,必自邇。又《立政》其克詰爾戎兵,以陟禹之迹。《詩·周南》陟彼崔嵬。又《廣韻》進也。《書·舜典》三載考績,三考黜陟幽明。又《玉篇》高也。《爾雅·釋山》山三襲陟。《疏》山之形若三山重累者名陟。又人名。《書·君奭》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。又《集韻》的則切,音得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卜掌三夢之灋,一曰致夢,二曰觭夢,三曰咸陟。《註》陟之爲言得也。讀如王德翟人之德。言夢之皆得也。 《集韻》或作徏徝

【险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虛檢切,音獫。《說文》阻難也。《玉篇》高也,危也。《易·屯卦》動乎險中。《坎卦》習坎,重險也。《又》天險不可升也,地險山川丘陵也,王公設險,以守其國,險之時用大矣哉。又司險,官名。《周禮·夏官》司險掌九州之圖,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,而達其道路。又《玉篇》邪也,惡也。《書·盤庚》今汝聒聒,起信險膚。《傳》起信險僞,膚受之言。又《周禮·春官·典同》險聲斂。《註》險謂偏弇也。險則聲斂不越也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·弓人》疢疾險中。《註》險,傷也。又地名。《史記·朝鮮傳》都王險。《註

【多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得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當何切,朵平聲。《爾雅·釋詁》衆也。《詩·小雅》謀夫孔多。《增韻》不少也。《易·謙卦象傳》君子以裒多益寡。《禮·表記》取數多者,仁也。又勝也。《禮·檀弓》曾子曰:多矣乎予出祖者。《註》曾子聞子游喪事有進無退之言,以爲勝于已之所說出祖也。《史記·高帝紀》臣之業所就,孰與仲多。又刻求也。《左傳·僖七年》後之人將求多于汝,汝必不免。又稱美也。《前漢·袁盎傳》諸公聞之皆多盎。《後漢·馮異傳》諸將皆言願屬大樹將軍,帝以此多之。又戰功曰多,見《周禮·夏官·司勲》。又荒俗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