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蟠鳌足云千丈,溪折羊肠路九回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山蟠鳌足云千丈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: 1pánáozúyúnqiān zhàng |
溪折羊肠路九回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: 1zhē|zhé|shéyáng chánglùjiǔ huí |
山蟠鳌足云千丈,溪折羊肠路九回释义
【山】《廣韻》所閒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師閒切《正韻》師姦切,與刪音同。《說文》山宣也。宣氣散生萬物,有石而高也。《徐曰》象山峰起之形。《釋名》山,產也。產萬物者也。《易·說卦》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。《書·禹貢》奠高山大川。《爾雅·釋山》河南華,河西嶽,河東岱,河北恆,江南衡,《周禮》謂之鎮。《鄭註》鎮名山安地德者也。又《山海經》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。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。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,今隴西甘肅玉門外,其地也。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,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。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,則禹貢
【蟠】《唐韻》附袁切《集韻》符袁切,音煩。《爾雅·釋蟲》蟠,婦。《註》甕器底蟲。又《韻會》蒲官切,音盤。伏也,曲也,屈也。《揚子·太經》龍蟠于泥。又委也。《禮·樂記》及夫禮樂之極乎天,蟠于地。又蟠木。《大戴禮》乗龍而至四海,東至于蟠木。 通作盤。《袁公·諸葛亮贊》初九龍盤。又《集韻》蒲波切,音婆。《陸雲·贈鄭曼季詩》所謂伊人,在澗之阿。虎質山嘯,龍輝淵蟠。
【鳌】《廣韻》五勞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牛刀切,音敖。《玉篇》魚名。《正字通》俗鼇字。詳黽部鼇字註。
【足】〔古文〕疋《唐韻》卽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縱玉切,音哫。《說文》人之足也。在下,从止口。《註》徐鍇曰:口象股脛之形。《釋名》足,續也,言續脛也。《易·說卦》震爲足。《疏》足能動用,故爲足也。《禮·玉藻》足容重。《註》舉欲遲也。又《廣韻》滿也,止也。《書·仲虺之誥》矧予之德,言足聽聞。《詩·小雅》旣霑旣足。《禮·學記》學然後知不足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知足不辱。又不可曰不我足。《吳語》天若棄吳,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。又草名。《爾雅·釋草》虃,百足。《註》音纖。又姓。《戰國策》足强。《註》韓人。又《廣韻》子句
【云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王分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于分切,音雲。《說文》山川氣也。象回轉形。後人加雨作雲,而以云爲云曰之云。《正字通》與曰音別義同。凡經史,曰通作云。又運也。《管子·戒篇》天不動,四時云下,而萬物化。《註》云:運動貌。又狎昵往復也。《詩·小雅》昏姻孔云。《朱傳》云:旋也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晉不鄰矣,其誰云之。《註》云:猶旋。旋歸之也。又語助。《詩·小雅》伊誰云憎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秦文公獲若石云于倉北坂。又陸佃曰:云者,有應之言也。 《左傳·襄二十六年》子朱曰:朱也當御。三云:叔向不應。又云云:衆語也
【千丈】其长、高、深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薪稾千车,船长千丈。”北周庾信《终南山义谷铭》:“壁立千丈,峯横万仞。”唐白居易《续古诗》之七:“盈盈一尺水,浩浩千丈河。”汉
【溪】《廣韻》苦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牽奚切。與谿同。《說文》山瀆無所通者。又水註川曰谿。 《廣韻》或作磎。
【折】《唐韻》旨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之列切,音浙。拗折也。《詩·鄭風》無折我樹。《周語》體解節折而共飮食之,於是乎有折俎。又斷之也。《易·賁象》君子以明庶政,無敢折獄。《疏》勿得直用果敢,折斷訟獄。又折中也。《前漢·貢禹傳》微孔子之言,亡所折中。又曲也。《禮·玉藻》折還中矩。《註》曲行宜方。還亦作旋。《史記·灌夫傳》吾益知吳壁中曲折,請復往。又屈也。《前漢·伍被傳》折節下士。又挫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諸侯吏卒乗勝輕折辱秦吏卒。《前漢·蒯通傳》漢王一日數戰,亡尺寸之功,折北不救。又止也。《詩·大雅》予曰有禦
【羊肠】喻指狭窄曲折的小路。《尉缭子·兵谈》:“兵之所及,羊肠亦胜,锯齿亦胜,缘山亦胜,入谷亦胜。”唐杜甫《喜闻官军已临贼境》诗:“路失羊肠险,云横雉尾高。”清陈维崧《青玉案·移寓积翠阁用艺香词韵》词:“梯空架就羊肠路,领俊鶻,穿烟去。”如:羊肠小道。2.山名。《楚辞·大招》:“西薄羊肠,东穷海只。”洪兴祖补注:“《战国策》注云:羊肠,赵险塞名,山形屈辟,状如羊肠。今在太原晋阳之西北。”《吕氏春秋·有始》:“何谓九山?会稽、太山、王屋、首山、太华、岐山、太行、羊肠、孟门。”3.羊肠坂的省称。《史记·魏世家》:“昔
【路】《唐韻》洛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魯故切,音賂。《說文》道也。《註》徐鉉曰:道路,人各有適也。《釋名》路,露也。人所踐蹈而露見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合方氏》掌達天下之道路。《爾雅·釋宮》路,旅途也。《註》途卽道也。《又》一達謂之道路。《註》長道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路,大也。《詩·大雅》厥聲載路。《箋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。又車也。《詩·魏風》殊異乎公路。《傳》路,車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巾車》王之五路。《註》王在焉曰路。《左傳·桓二年》大路越席。《註》大路,玉路,祀天車也。《疏》路訓大也。君之所在,以大爲號,門曰路
【九回】亦作“九迴”。1.多次翻转或萦绕。多形容愁思起伏,郁结不解。汉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是以肠一日而九迴,居则忽忽若有所亡,出则不知其所往。”南朝梁沉约《齐故安陆昭王碑文》:“如仁夕惕之志,中夜九廻。”宋欧阳修《黄溪夜泊》诗:“楚人自古登临恨,暂到愁肠已九回。”2.迂回曲折。《乐府诗集·横吹曲辞五·陇头流水歌辞》:“西上陇阪,羊肠九回。”明何景明《自武陵至沅陵杂诗》之五:“脩阪接飞翼,百步仍九廻。”3.用以形容波浪翻腾起伏。唐杨巨源《同薛侍御登黎阳县楼眺黄河》诗:“九回紆白浪,一半在青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