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耸瑶峰,林森玉树,高下尽无分别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高下尽无分别 | 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gāo xiàjìn|jǐnwúfēn bié |
林森玉树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拼音: lín sēnyù shù |
山耸瑶峰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韵脚:上平三鍾 拼音: 1sǒngyáo1 |
山耸瑶峰,林森玉树,高下尽无分别释义
【高下】1.上和下;高和低。《老子》:“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。”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地有高下,天有晦明。”宋叶梦得《怀西山》诗:“西山十亩强,高下略不齐。”明王守仁《传习录》卷下:“若拘定枝枝节节都有高下大小一样,便非造化妙手矣。”2.指声音的高低。三国魏王弼《<周易>略例·明爻通变》:“同声相应,高下不必均也;同气相求,体质不必齐也。”《全唐诗》卷八六二载《灵响词》之一:“此响非俗响,心知是灵仙。不曾离耳里,高下如秋蝉。”明沉德符《敝帚轩剩语·李近楼琵琶》:“老稚高下,各各曲尽,又不杂一男音。”3.高处和低处。《
【尽】《正字通》俗盡字,詳皿部盡字註。(盡)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慈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在忍切,秦上聲。《說文》器中空也。《小爾雅》止也。《玉篇》終也。《廣韻》竭也。《集韻》悉也。《易·繫辭》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。《左傳·哀元年》去惡莫如盡。《穀梁傳·定十年》孔子歷階而上,不盡一等。《禮·曲禮》君子不盡人之歡。《中庸》天地之道,可一言而盡也。《史記·禮書》明者,禮之盡也。《荀子·正名篇》欲雖不可盡,可以近盡也。《註》適可而止也。又《韓鄂歲華紀麗》大酺小盡。《註》月三十日爲大盡,二十九日爲小盡。又姓。見《萬姓統譜》。又《
【无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,亡也。奇字,无通。王育說,天屈西北爲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釋文》无音無。易內皆作此字。《藝苑雄黃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。詩、書、春秋、禮記、論語本用无字,變篆者變爲無,惟易、周禮盡用无。然論語亡而爲有,我獨亡,諸無字,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廣韻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釋典》。(無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扶切《廣韻》武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微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書·舜典》剛而無虐,而無傲。又《益
【分别】1.区别;分辨。《荀子·王制》:“两者分别,则贤不肖不杂,是非不乱。”汉王充《论衡·程材》:“虽孔墨之材,不能分别。”宋苏轼《司马温公神道碑》:“公首更詔书,以开言路,分别邪正,进退其甚者十餘人。”明王守仁《传习录》卷上:“当理而无私心,当理与无私心,如何分别?”鲁迅《野草·狗的驳诘》:“我惭愧:我终于……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;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。”2.分头;各自。《史记·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是时郎中令石建为上分别言两人事。”《后汉书·袁安传》:“遂分别具奏。帝感悟,即报许,得出者四百餘家。”元耶律铸《日将
【林森】盛多貌。唐李子卿《驾幸九成宫赋》:“戈矛林森,士马櫛比。”
【玉树】1.神话传说中的仙树。唐李白《怀仙歌》:“仙人浩歌望我来,应攀玉树长相待。”金元好问《幽兰》诗:“钧天帝居清且夷,瑶林玉树生光辉。”2.用珍宝制作的树。《汉武故事》:“上(汉武帝)於是於宫外起神明殿九间……前庭植玉树。植玉树之法,葺珊瑚为枝,以碧玉为叶,花子或青或赤,悉以珠玉为之。”北周庾信《谢滕王集序启》:“甘泉宫里,玉树一丛,玄武闕前,明珠六寸。”宋欧阳修《汉宫》诗:“玉树人间老,珊瑚海底生。”宁调元《偶成》诗:“铜驼寂寂迷衰草,玉树依依恋夕阳。”3.槐树的别称。《三辅黄图·汉宫》:“甘泉谷北岸有槐树
【山】《廣韻》所閒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師閒切《正韻》師姦切,與刪音同。《說文》山宣也。宣氣散生萬物,有石而高也。《徐曰》象山峰起之形。《釋名》山,產也。產萬物者也。《易·說卦》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。《書·禹貢》奠高山大川。《爾雅·釋山》河南華,河西嶽,河東岱,河北恆,江南衡,《周禮》謂之鎮。《鄭註》鎮名山安地德者也。又《山海經》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。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。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,今隴西甘肅玉門外,其地也。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,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。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,則禹貢
【耸】《正韻》息勇切,聳本字。(聳)《廣韻》息拱切《集韻》筍勇切《韻會》荀勇切《正韻》息勇切,音竦。《揚子·方言》聳,聾也。生而聾,陳楚江淮之閒謂之聳。《註》言無所聞,常聳耳也。又高也。《韓愈·會合聯句》劒心知未死,詩思猶孤聳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聳,欲也。荆吳之閒曰聳。自關而西,秦晉之閒相勸曰聳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聳,悚也。《註》謂警聳也。《左傳·成十四年》大夫聞之,無不聳懼。《楚語》昔殷武丁,能聳其德。《註》聳,敬也。又《集韻》雙講切,音。義同。
【峰】《集韻》同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