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头分下一泓清,石甃团团瞰小亭

山头分下一泓清,石甃团团瞰小亭

诗句读音
山头分下一泓清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
韵脚:下平十四清
拼音: shān tóufēn|fènxiàyī hóngqīng
石甃团团瞰小亭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平
韵脚:下平十五青
拼音: shí zhòutuán tuánkànxiǎotíng

山头分下一泓清,石甃团团瞰小亭释义

【山头】1.山的上部;山顶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任城威王彰传》“黄鬚儿竟大奇也”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《魏略》:“太祖在汉中,而刘备栖於山头,使刘封下挑战。”宋陈与义《岸帻》诗:“岸幘立清晓,山头生薄阴。”毛泽东《西江月·井冈山》词:“山下旌旗在望,山头鼓角相闻。”2.旧时绿林好汉所据的山中营寨。《水浒传》第三五回:“江湖上听得説对影山有个使戟的佔住了山头,打家劫舍,因此一径来比并戟法。”京剧《智取威虎山》第五场:“匪参谋长:嗨!好样儿的!是哪个山头的?到这儿干什么来了?”3.比喻独霸一方的宗派、集团。《人民日报》19

【分】《唐韻》府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方文切,音餴。《說文》別也。从八刀,刀以分別物也。《易·繫辭》物以羣分。又《增韻》裂也,判也。又《廣韻》賦也,施也。《增韻》與也。又《玉篇》隔也。又《前漢·律歷志》一黍之廣爲一分。分者,自三微而成著,可分別也。又半也。《公羊傳·莊二年》師喪分焉。《荀子·仲尼篇》以齊之分,奉之而不足。又徧也。《左傳·哀元年》熟食者分,而後敢食。又與紛通。《荀子·儒效篇》分分乎其有終始也。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禍之生也分分。《註》猶紛紛。又《周禮·天官》以待國之匪頒。《註》匪讀爲分。又《唐韻》扶問切

【下】〔古文〕丅《廣韻》胡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亥雅切,遐上聲。在下之下,對上之稱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親下。又《說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後也。又賤也。又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始見于君,執摯至下。《鄭註》下謂君所。《賈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視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亥駕切,遐去聲。《正韻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貴下賤。《詩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司士》歲登,下其損益之數。又《韻補》叶後五切,音戶。《詩·召南

【一泓】一片或一道。唐李贺《梦天》诗:“遥望齐州九点烟,一泓海水杯中泻。”清昭槤《啸亭杂录·京师园亭》:“一泓清池,茅檐数椽,水木明瑟,地颇雅洁。”徐迟《火中的凤凰》:“就在万顷良田之间,一泓流水前面,一座拱形石桥,通往私人藏书最大的一家--铁琴铜剑楼。”2.犹言一汪。宋陆游《龟堂避暑》诗:“砚池湛湛一泓墨,衣焙霏霏半篆香。”

【石甃】石砌的井壁。唐李白《桓公井》诗:“石甃冷苍苔,寒泉湛孤月。”唐沉亚之《秦梦记》:“白杨风哭兮石甃髯莎,杂英满地兮春色烟和。”元马祖常《次韵王参议寄上京胡安常诸公》之一:“石甃冰澌古不消,广寒张乐喜闻《韶》。”

【团团】圆貌。汉班婕妤《怨歌行》:“裁为合欢扇,团团似明月。”南朝宋谢惠连《七月七日夜咏牛女》诗:“团团满叶露,析析振条风。”宋王安石《黄菊有至性》诗:“团团城上日,秋至少光辉。”2.引申为肥胖。唐欧阳询《嘲长孙无忌》诗:“只因心浑浑,所以面团团。”3.指圆月。宋苏轼《次韵毛滂法曹感雨诗》:“空庭月与影,强结三友欢;我岂不足歟?要此清团团。”宋孔平仲《月夜》诗:“长风送荡漾,浩露洗团团。”4.簇聚貌。前蜀韦庄《登汉高庙闲眺》诗:“天畔晚峰青簇簇,槛前春树碧团团。”宋梅尧臣《贺永叔得山桂》诗:“团团緑桂丛,本自幽巖

【瞰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苦濫切,音闞。《博雅》視也。《揚雄·校獵賦》東瞰目盡。《班固·東都賦》瞰四裔而抗稜。《張衡·思賦》瞰瑤谿之赤岸。又俯視曰瞰。《後漢·光武紀》雲車千餘,瞰臨城中。又《埤雅》王褒曰:魚瞰雞睨。《註》瞰,魚目不瞑也。 《集韻》或作瞯。

【亭】《唐韻》特丁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唐丁切,音庭。《說文》民所安定也。《釋名》停也。道路所舍,人停集也。《風俗通》亭,留也,行旅宿會之所館也。《東觀漢紀》衞爲桂陽太守,鑿山通路,列亭置郵。又《前漢·趙充國傳》分屯要害,冰解漕下,繕鄕亭,浚溝渠。又亭長。《後漢·百官志》十里一亭,十亭一鄕。有亭長持更板以劾賊,索繩以執賊。亭長舊名負弩,改爲亭長。或爲亭父。《揚子·方言》楚東海之閒,亭父謂之亭公。又《前漢·平帝紀》因郵亭書以聞。《註》郵亭,行書之舍,卽今驛遞。又直也。《史記·五帝紀》以征不亭。又平也,均也。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