韶光染色如蛾翠,绿湿红鲜水容媚

韶光染色如蛾翠,绿湿红鲜水容媚

诗句读音
韶光染色如蛾翠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
韵脚:去六至
拼音: sháo guāngrǎn sèrú2|3cuì
绿湿红鲜水容媚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 平 仄
韵脚:去六至
拼音: lǜ|lùshīhóng xiānshuǐ róngmèi

韶光染色如蛾翠,绿湿红鲜水容媚释义

【韶光】1.美好的时光,常指春光。南朝梁简文帝《与慧琰法师书》:“五翳消空,韶光表节。”唐王勃《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》:“每至韶光照野,爽靄晴遥。”元谷子敬《城南柳》第四折:“但能勾五千岁遐龄,索强如九十日韶光。”清顾炎武《赴东》诗之五:“草木皆欣欣,不觉韶光晚。”2.泛指光阴。《武王伐纣平话》卷上:“韶光似箭,日月如梭。”元柯丹丘《荆钗记·分别》:“韶光荏苒,嘆桑榆暮景。”3.比喻青少年时期。元王子一《误入桃源》第二折:“只恐韶光易零落,何时重得会刘郎?”鲁迅《朝花夕拾·<二十四孝图>》:“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

【染色】料使物着色。《吕氏春秋·贵信》:“百工不信,则器械苦伪,丹漆染色不贞。”《后汉书·皇后纪上·明德马皇后》:“此繒特宜染色,故用之耳。”2.显微和超显微制片技术步骤之一。为了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,利用各种染色剂化学性质的不同,使组织切片内部的不同结构分别着色。

【蛾】《唐韻》五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牛何切,音莪。《玉篇》蠶蛾也。《韻會》蛾似黃蝶而小,其眉句曲如畫。《爾雅·釋蟲》蛾羅。《疏》此卽蠶蛹所變者也。《埤雅》繭生蛾,蛾生卵。《大戴禮》食桑者有絲而蛾。《前漢·文帝紀》建昭元年秋八月,有白蛾羣飛蔽日。《師古註》蛾若今之蠶蛾類也。又飛蛾。《古今注》飛蛾善拂燈。一名火花,一名慕光。又蛾眉。《詩·衞風》螓首蛾眉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知衆嫭之嫉妬兮,何必颺纍之蛾眉。《師古註》蛾眉,影若蠶蛾眉也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註》見《姓苑》。晉大夫蛾析之後,魏平東將軍蛾靑。又影蛾,池

【翠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七醉切,音綷。《說文》靑羽雀也。出鬰林。《爾雅·釋鳥》翠鷸。《註》似燕,紺色。《疏》李巡曰:鷸一名曰翠,其羽可以爲飾。樊光云:靑羽。出交州。《前漢·賈山傳》飾以翡翠。《註》雄曰翡,雌曰翠。又《南越王趙陀傳》翠鳥幹。《博物志》翡身通黑,惟胸前背上翼後有赤毛。翠身通靑黃,惟六翩上毛長寸餘靑,其飛則羽鳴翠翡翠翡然,因以爲名。又《禮·內則》舒雁翠。《註》舒鴈,鵝也。翠,尾肉也。又《爾雅·釋山》未及上翠微。《疏》謂未及頂上,在旁陂陀之處,名翠微。一說山氣靑縹色,故曰翠微。又姓。《急就

【绿】《廣韻》力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龍玉切,音錄。《說文》帛靑黃色也。《釋名》綠,瀏也。荆泉之水於上視之,瀏然綠色,此似之也。《詩·邶風》綠兮衣兮。《博》綠,閒色。又《詩·衞風》綠竹猗猗。《傳》綠,王芻也。《釋文》爾雅作菉。

【湿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他合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託合切,音沓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東郡東武陽,入海。《水經注》濕水,出累頭山。一曰治水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失入切《正韻》實執切,音與溼同。《說文》幽溼也。或作濕。又《集韻》叱入切,音蟄。濕濕,牛呞動耳貌。《詩·小雅》其耳濕濕。又鄂合切,音。濕隂,漢侯國名。又席入切,音習。與隰同。坂下溼也。或作濕。 《通雅》濕溼漯顯以形相借。《集韻》漯濕三字同。水出鴈門。○按《說文》濕水,卽禹貢孟子濟漯之漯。蓋濕乃漯本字也。後以漯爲濕,又轉以濕爲乾溼之溼。字原从糸作,不从亚。

【红鲜】红米;红稻。唐杜甫《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》诗:“玉粒足晨炊,红鲜任霞散。”仇兆鳌注:“江浙人谓红米曰红鲜。”唐杜甫《茅堂检校收稻》诗之一:“红鲜终日有,玉粒吾未慳。”仇兆鳌注:“稻有红白二种,红鲜,红稻种名。”2.指鱼。晋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红鲜纷其初载,宾旅竦而迟御。”唐张松龄《渔父》词:“钓得红鲜劈水开,锦鳞如画逐鉤来。”元张斛《寓中江县楼》诗之七:“松薪炊白粲,水蔓繫红鲜。”3.色红而鲜艳。唐张祜《江南杂题》诗:“碧瘦三稜草,红鲜百叶桃。”前蜀牛希济《临江仙》词之七:“橘林霜重更红鲜。罗浮山下,有路暗相

【水容】势。唐裴次元《律中应钟》诗:“密叶翻霜彩,轻冰敛水容。”唐温庭筠《江岸即事》诗:“水容侵古岸,峯影度青苹。”

【媚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明祕切,音郿。《說文》說也。又諧也,諂也,蠱也。《書·囧命》便辟側媚。《史記·佞幸傳》非獨女以色媚,士宦亦有之。《吳志》虞翻曰:自恨骨體不媚。又愛也,親順也。《詩·大雅》媚兹一人。《唐書·魏徵傳》太宗曰:人言魏徵舉動疎慢,我見其嫵媚。又地名。《左傳·定九年》齊侯致禚媚杏于衞。《註》三邑皆齊西界。又叶武悲切,音眉。《韓愈·永貞行》狐鳴梟噪爭署置,睒跳踉相嫵媚。《註》睒,獸狂視貌。時順宗病瘖,王伾王叔文用事。憲宗立,攺元永貞。 本作。漢典考證:〔《左傳·定九年》齊侯致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