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侧目云霄上,今日藏身翰墨间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今日藏身翰墨间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: jīn rìcáng shēnhàn mòjiān|jiàn |
少年侧目云霄上 | 平仄:仄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:上三十六養 拼音: shào niáncè mùyún xiāoshàng|shǎng |
少年侧目云霄上,今日藏身翰墨间释义
【今日】1.本日;今天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今日病矣,予助苗长矣。”唐韩愈《送张道士序》:“今日有书至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四五回:“杨雄道:‘兄弟何故今日见外?有的话,但説不妨。’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回:“华忠説:‘今日赶不到的;他连夜走,也得明日早上来。’”2.目前;现在。《穀梁传·僖公五年》:“今日亡虢,而明日亡虞矣。”唐骆宾王《为徐敬业讨武曌檄》:“请看今日之域中,竟是谁家之天下?”清黄遵宪《台湾行》:“今日之政民为主,台南台北固吾圉!”丁玲《韦护》第一章:“然而她们却痛叱中国今日之所谓新兴的、有智识的妇女。
【藏身】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。”汉王充《论衡·宣汉》:“以已至之瑞,效方来之应,犹守株待兔之蹊,藏身破罝之路也。”唐杜甫《北邻》诗:“明府岂辞满,藏身方告劳。”曹禺《北京人》第一幕:“但这一面的房屋,他们再也不肯轻易让出去,这是曾家最后的藏身之处。”典
【翰墨】1.笔墨。汉张衡《归田赋》:“挥翰墨以奋藻,陈三皇之轨模。”清秦道然《金缕曲·题云川蓉湖词隐图》词:“老矣城南杜,尚依然飞扬翰墨,词填花雨。”2.借指文章书画。三国魏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:“是以古之作者,寄身於翰墨,见意於篇籍。”唐颜真卿《<干禄字书>序》:“既考文辞,兼详翰墨。”《宋史·米芾传》:“特妙於翰墨,沉著飞翥,得王献之笔意。”郭沫若《歌颂群英大会》诗:“旧状元只通翰墨,而今是各业俱全。”
【间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古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閑切《正韻》居顏切,音蕑。《說文》隙也。从門从月。會意,亦形。《徐鍇曰》門夜閉。閉而見月光,是有閒也。《禮·樂記》一動一靜者,天地之閒也。《莊子·山木篇》周將處夫材不材之閒。又《史記·郭解傳》洛陽人有相讐者,邑中賢豪,居閒以十數,終不聽。《註》居中爲他道和輯之。《周語》我先王不窋,用失其官,而自於戎、翟之閒。又容也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凡待坐於大司成者,遠近閒三席。《註》閒,猶容也。《前漢·文帝紀》願請閒。《師古註》閒,容也。猶今言中閒也。請容暇之頃,當有所也。又也。《
【少年】不几年。《后汉书·西南夷传·滇》:“初到郡,米斛万钱,渐以仁恩,少年间,米至数十云。”李贤注:“少年,未多年也。”1.古称青年男子。与老年相对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郑少年相率为盗,处於雚泽。”三国魏曹植《送应氏》诗之一:“不见旧耆老,但覩新少年。”唐高适《邯郸少年行》:“且与少年饮美酒,往来射猎西山头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七:“两人都是出羣才学,英鋭少年。”2.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。谢觉哉《观花小记》:“重庆市团委……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。”《<艾青诗
【侧目】1.不敢正视,形容畏惧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妻侧目而视,侧耳而听。”唐李白《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序》:“惠如春风,三月大化,姦吏束手,豪宗侧目。”沙汀《淘金记》第一章:“在他身后一席上,一共有五个茶客,全是江湖上的朋友,曾经凭着手枪或者骰子使人侧目,但是现在已经规矩起来了。”2.斜目而视,形容愤恨。《汉书·邹阳传》:“今爰盎事即穷竟,梁王恐诛。如此,则太后怫鬱泣血,无所发怒,切齿侧目於贵臣矣。”宋欧阳修《书简·与孙威敏公》:“至於辨谗谤,判忠邪,上不损朝廷事体,下不避怨仇侧目,如此下笔,抑又艰哉!”陈天华
【云霄】,高空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一:“齐首高唱,声彻云霄。”南朝宋鲍照《拟行路难》诗之十三:“我初辞家从军侨,荣志溢气干云霄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十回:“歌声縹緲,直入云霄。”瞿秋白《文艺杂著·那个城》:“那个城呢……高入云霄,接近那光华的太阳。”2.泛指高远,深厚。唐武元衡《夜坐闻语寄严十少府》诗:“多负云霄志,生涯岁序侵。”清孙枝蔚《再至海陵访州守田雪龛》诗:“不重云霄义,那能来往频。”3.喻指高位。晋陆云《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》:“明明皇储,叡哲时招。奋厥河滸,矫足云霄。”唐杜甫《奉赠鲜于京兆》诗:“云霄今已逼
【上】〔古文〕丄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時亮切,音尙。在上之上,對下之稱。崇也,尊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天者親上。又《廣韻》君也。太上極尊之稱。《蔡邕·獨斷》上者,尊位所在。但言上,不敢言尊號。又上日。《書·舜典》正月上日。《註》孔氏曰:上日,朔日也。葉氏曰:上旬之日。曾氏曰:如上戊,上辛,上丁之類。又姓。漢上雄,明上觀,上志。又上官,複姓。又《唐韻》時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是掌切,商上聲。登也,升也,自下而上也。《易·需卦》雲上于天。《禮·曲禮》拾級聚足,連步以上。又進也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