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许国忽衰老,心折柁楼长笛哀

少年许国忽衰老,心折柁楼长笛哀

诗句读音
少年许国忽衰老平仄:仄 平 仄 平 平 平 仄
拼音: shào niánxǔ guóhūshuāi lǎo
心折柁楼长笛哀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平 平
韵脚:上平十六咍
拼音: xīn zhétuó lóucháng dí1

少年许国忽衰老,心折柁楼长笛哀释义

【少年】不几年。《后汉书·西南夷传·滇》:“初到郡,米斛万钱,渐以仁恩,少年间,米至数十云。”李贤注:“少年,未多年也。”1.古称青年男子。与老年相对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郑少年相率为盗,处於雚泽。”三国魏曹植《送应氏》诗之一:“不见旧耆老,但覩新少年。”唐高适《邯郸少年行》:“且与少年饮美酒,往来射猎西山头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七:“两人都是出羣才学,英鋭少年。”2.今称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年纪以及这样年纪的人。谢觉哉《观花小记》:“重庆市团委……赠送我们以少年工厂制的模型和青年作家的木刻等。”《<艾青诗

【许国】谓将一身奉献给国家,报效国家。《晋书·陆玩传》:“诚以身许国,义忘曲让。”唐柳宗元《冉溪》诗:“少时陈力希公侯,许国不復为身谋。”蔡锷《致潘惠英书》:“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,此次尤为决心,万一为敌贼暗算,或战死疆场,决无所悔。”

【忽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呼骨切,音笏。《說文》忘也。忽忽不省事也。《晏子春秋·齊役者歌》忽忽矣,若之何。又《廣韻》倏忽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盡也。《註》忽然盡貌。《左傳·文五年》臯陶庭堅,不祀忽諸。又滅也。《詩·大雅》是絕是忽。《傳》忽,滅也。又《集韻》輕也。一蠶爲一忽,十忽爲一絲。《劉德曰》忽,蜘蛛網也。又慢忽也。《後漢·崔駰傳》公愛班固而忽崔駰。又忽荒,空無著也。《賈誼·服賦》寥廓忽荒兮,與道翱翔。又姓。明有忽忠,忽明。又通作曶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時人皆曶之。《註》與忽同。又仲忽,人名。《前漢·古今

【衰老】,精力不济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﹝陶朱公﹞后年衰老而听子孙,子孙脩业而息之,遂至巨万。”明刘基《题老翁骑牛图》诗:“勿言衰老筋力薄,有牛可放殊不恶。”叶圣陶《未厌集·夜》:“从她那动作的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,又见得她确实有点衰老了。”2.指年迈体衰精力不济的人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﹝仲秋之月﹞是月也,养衰老,授几杖,行糜粥饮食。”唐张乔《赠头陀僧》诗:“如今竹院藏衰老,一点寒灯弟子烧。”清严有禧《漱华随笔·宋太宗》:“寒暑迭变,不觉渐成衰老。”3.犹衰败。晋干宝《搜神记》卷十八:“魏郡张奋者,家本巨富,忽衰

【心折】。形容伤感到极点。南朝梁江淹《别赋》:“有别必怨,有怨必盈,使人意夺神骸,心折骨惊。”唐杜甫《秦州杂诗》之一:“西征问烽火,心折此淹留。”《明史·文苑传三·高叔嗣》:“憔瘁婉篤,令人心折。”2.佩服。《明史·文苑传三·茅坤》:“坤善古文,最心折唐顺之。”清戴名世《唐允隆传》:“里中有争讼,必质允隆,片言立断,无不心折者。”茅盾《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》:“八年来出版的长篇小说,差不多读过十之七八,使我心折而欢喜者,凡三、四部。”

【柁楼】之室。亦指后舱室。因高起如楼,故称。唐杜甫《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》诗之二:“翻疑柁楼底,晚饭越中行。”柁,一本作“舵”、“柂”。宋范成大《满江红》词:“天渐远,水云初静,柁楼人语。”清魏源《圣武记》卷十四:“请言舟制,曰八轮船,厚板五槽,中有八轮,其上三桅,柁楼后峋。”2.借指乘船。清姚鼐《苏州新作唐杜公白公宋苏公祠于虎丘》诗之一:“柁楼吴越壮游年,遗佚编诗歷下前。”

【长笛】乐器名。长一尺四寸。《太平御览》卷五八○引《古歌辞》:“长笛续矩(短)笛,长愿陛下保寿无极。”《文选·马融<长笛赋>》李善注引《说文》:“笛七孔,长一尺四寸,今人长笛是也。”参阅《文献通考·乐十一·长笛》。2.现代管乐器。初名横笛。管身早期略呈圆锥形。后经改良,呈圆柱形。用金属或木料制成。

【哀】《唐韻》烏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開切,音唉。《說文》閔也。《玉篇》哀傷也。《書·大誥》允蠢鰥寡哀哉。《詩·豳風》哀我人斯。又《爾雅·釋訓》哀哀悽悽,懷報德也。《詩·小雅》哀哀父母。又憐也,愛也。《呂氏春秋》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。又《莊子·德充符》衞有惡人焉,曰哀駘它。《註》哀駘,醜貌;它,其名。又《諡法》恭仁短折曰哀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魯哀以後,因諡爲姓。《前漢·王莽傳》梓潼人哀章。《姓譜》宋有哀長吉。《正字通》明嘉靖進士哀貞,上命攺哀爲衷。又國名。《後漢·南蠻傳》哀牢人皆穿鼻儋耳。又叶於希切,音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