芍药花开菩萨面,棕榈吾散夜叉头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芍药花开菩萨面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sháo yàohuākāipú sà miàn |
棕榈吾散夜叉头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1lǘwú|yùsàn|sǎnyè chātóu |
芍药花开菩萨面,棕榈吾散夜叉头释义
【芍药】生草本植物。五月开花,花大而美丽,有紫红、粉红、白等多种颜色,供观赏。根可入药。《诗·郑风·溱洧》:“维士与女,伊其相謔,赠之以勺药。”勺药即“芍药”。后因以“芍药”表示男女爱慕之情,或以指文学中言情之作。南朝陈徐陵《<玉台新咏>序》:“清文满篋,非惟芍药之花;新製连篇,寧止蒲萄之树。”明无名氏《驻云飞·闺怨》曲:“芍药谁相赠,孔雀何年开画屏?”王闿运《采芬女子墓志铭》:“玉臺清製,非惟芍药之文;太甲仙函,即擅《灵飞》之字。”典
【花】〔古文〕蘤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呼瓜切,音譁。《正字通》草木之葩也。《歐陽修·花品序》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,稱牡丹則直曰花。又地名。《廣州志》南海縣有花田。又姓。唐有花驚定。《杜甫詩》成都猛將有花卿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宋有尚書郞花尹。又《韻補》音訶。《棗據詩》延首觀神州,廻晴盻曲阿。芳林挺修榦,一歲再三花。 《說文》本作華。榮也。从艸,鄭氏曰:,象華葉垂敷之形,亏象蔕萼也。《唐韻古音》按花字,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,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,或是後人攺易。唯《後漢書·李諧·述身賦》曰:樹先春而動色,草迎歲而發花。
【开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苦哀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丘哀切,音侅。《說文》張也。《廣韻》解也。《韻會》啟也。《爾雅·釋言》闢也。又《五音集韻》通也。《易·乾卦疏》亨通也。會合萬物,令使開通而爲亨也。又發也。《禮·學記》故君子之敎喻也。開而勿達。《註》開謂發頭角。《疏》但爲學者,開發大義頭角而已。又釋也。《易·乾坤卦文言疏》諸卦及爻,皆從乾坤而出,故特作文言,以開釋之。《書·多方》殄戮多罪,亦克用勸,開釋無辜,亦克用勸。又《韻會》條也。又始也。《後漢·馮衍傳》開歲發春兮,百卉含英。《註》開、發,皆始也。《禮·檀弓》曩者爾
【菩萨面】形容慈祥的面容。宋朱熹《题画卷·鬼佛》诗:“冥濛罔象姿,相好菩萨面。”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二部六:“这老杜家装个菩萨面,心眼跟韩老六家一般坏。”
【棕】《集韻》同椶。
【榈】《唐韻》力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凌如切,音閭。栟櫚。或作閭。見栟字註。又《本草拾遺》櫚木出安南,性堅,紫紅色,有花文者謂之花櫚。
【吾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五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訛胡切,音梧。《說文》我自稱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吾,我也。《左傳·桓六年》我張吾三軍,而被吾甲兵。《楚辭·九章註》朱子曰:此篇多以余吾稱,詳其文意,余平而吾倨也。又《廣韻》御也。執金吾,官名。《前漢·百官公卿表》中尉,秦官,武帝太初元年,更名執金吾。《註》師古曰:金吾,鳥名也,主辟不祥。天子出行,職主先導,以禦非常,故執此鳥之象以名官。又《後漢·百官志》執金吾掌宮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,月三繞行宮外,及主兵器。吾猶禦也。《註》應劭曰:執金革,以禦非常。又《集韻》棒名
【散】〔古文〕枚《廣韻》《韻會》蘇旱切《集韻》顙旱切,音傘。,通作散。《易·說卦》風以散之。《禮·曲禮》積而能散。又《公羊傳·莊十二年》散舍諸宮中。《註》散,放也。又《博雅》布也。《廣韻》散,誕也。《增韻》又宂散,閒散。《韻會》不自檢束爲散。《莊子·養生主》散人又惡知散木。《註》不在可用之數。又姓。《書·君奭》有若散宜生。《傳》散氏,宜生名。又酒尊名。《周禮·春官·鬯人》凡疈事用散。《註》漆尊也,無飾曰散。《儀禮·燕禮》酌散西階上。《註》酌散者,酌方壷酒也。《禮·禮器》賤者獻以散。《註》五升曰散。○按《周禮》《
【夜叉】1.梵语的译音。佛经中一种形象丑恶的鬼,勇健暴恶,能食人,后受佛之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,列为天龙八部众之一。《维摩诘经·佛国品》:“并餘大威力诸天:龙、夜叉、乾闥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。”鸠摩罗什注:“﹝夜叉﹞有三种:一在地,三在虚空,三天夜叉也。地夜叉但以财施,故不能飞空,天夜叉以车马施,故能飞行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五回:“只听迷津内响如雷声,有许多夜叉海鬼,将宝玉拖将下去。”《中国民间故事选·孟姜女的故事》:“四海龙王就真着了急,天天水晶宫摇摇晃晃,满宫廷乱响,赶紧派了巡海夜叉去探听
【头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度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徒侯切,音投。《說文》首也。《禮·玉藻》頭容直。《釋名》頭,獨也,於體高而獨也。又古者謂一人爲一頭。《春秋元命苞》十紀,其一曰九頭紀,卽人皇氏。人皇兄弟九人故也。又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贄,冬用雉,夏用腒,左頭奉之。《註》頭,陽也。《疏》執禽者左首。雉以不可生服,故殺之。雖死猶尚左,以從陽也。又人名。《左傳·僖二十四年》晉侯之豎頭須,守藏者也。《註》豎,小吏,名頭須。又藥名。《本草綱目》百頭,貫衆也。一名鴟頭。《陶弘景曰》葉似大蕨,毛芒似老鴟頭。又《唐韻》《正韻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