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恩若许留太学,诸生讲解得切磋

圣恩若许留太学,诸生讲解得切磋

诗句读音
圣恩若许留太学平仄:仄 平 仄 仄 平 仄 平
拼音: shèngēnruò xǔliútài xué
诸生讲解得切磋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zhū shēngjiǎng jiědé|děi|deqiē cuō

圣恩若许留太学,诸生讲解得切磋释义

【圣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苦骨切,音窟。《說文》汝潁閒謂致力於地曰圣。《揚子·方言》圣圣,致力無餘功貌。○按从土从又。會手把土義。亦作。《字彙》古壞切,音怪,非。又《同文舉要》入又部,訓居也,循也。今作在,合在圣爲一字,因俗怪字作而誤。

【恩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烏痕切,音蒽。《說文》惠也。从心因聲。《徐曰》因者,有所因也。因心爲恩。又愛也,澤也。又《廣韻》隱也,私也。又州名。漢合浦郡,唐立恩州。又河南恩州,本漢淸河郡地,宋改恩州。又姓。前漢燕祭酒恩茂。《風俗通》大夫成恩之後。又叶衣延切,音烟。《趙壹·窮鳥賦》鳥也雖頑,猶識舊恩。內以書心,外以告天。

【若许】犹许多,或那么多。《封神演义》第七九回:“几多险处乃须吉,若许能时总是空。”李长路《读陈毅同志诗词集有感》诗:“刀光剑影著遗篇,卓立军功若许年。”

【太学】国学。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。西周已有太学之名。汉武帝元朔五年(公元前124年)立五经博士。弟子五十人,为西汉置太学之始。东汉太学大为发展,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,一千八百五十室。质帝时,太学生达三万人。魏晋到明清,或设太学,或设国子学(国子监),或两者同时设立,名称不一,制度亦有变化,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兴太学,修郊祀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九回:“贡入太学肄业。”参见“大3学”。

【诸生】1.各种生物。《管子·水地》:“地者,万物之本原,诸生之根菀也。”《吕氏春秋·仲冬》:“阴阳争,诸生荡。”2.众有知识学问之士;众儒生。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是以为人君者,坐万物之原,而官诸生之职者也。”尹知章注:“谓授诸生之官而任之以职也。生,谓知学之士也。”《汉书·叔孙通传》:“夫儒者难与进取,可与守成。臣愿徵鲁诸生,与臣弟子共起朝仪。”南朝梁任昉《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》:“臣本自诸生,家承素业。”鲁迅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五篇:“﹝始皇﹞又渐并兼列国,虽亦召文学,置博士,而终则焚烧《诗》、《书》,杀诸

【讲解】1.讲和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、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,业已讲解,又恶负约,恐诸侯叛之。”裴駰集解引苏林曰:“讲,和也。”宋宋祁《杨太尉神道碑》:“会戎译讲解,兵悉罢屯。”明陆树声《长水日抄》:“倪文节公嘉定初与金人讲解,使还,中书议表贺。”2.调解。《新唐书·马燧传》:“燧将攻魏,取攻具於抱真营,并请杂两军平其功,抱真不听,请独当一面,繇是逗遛。帝数遣使讲解。”明刘若愚《酌中志·见闻琐事杂记》:“﹝郑之惠﹞且替名下官人何东凤报二十一年夙讎,当道者多为讲解,竟胶执不息,大为舆情所薄。”3.讲论,解释。唐

【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多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的則切,音德。《說文》行有所得也。《玉篇》獲也。《韻會》凡有求而獲皆曰得。又賦受亦曰得。《易·乾卦》知得而不知喪。《禮·曲禮》臨財毋苟得。《左傳·定九年》凡獲器用曰得,得用焉曰獲。《孟子》求則得之。又貪也。《論語》戒之在得。又《韻會》與人契合曰相得。《王褒·聖主得賢臣頌》聚精會神,相得益章。又得得,唐人方言,猶特地也。《全唐詩話》貫休入蜀,以詩投王建曰:一瓶一鉢垂垂老,千水千山得得來。又叶都木切,音篤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

【切磋】瑳”。1.器物加工的工艺名称。三国魏阮侃《答嵇康诗》之一:“良玉须切磋,璵璠就其形。”清汪懋麟《唐官屯阻雨舟中寄怀》诗:“惜阴在分寸,攻石须切磋。”参见“切磋琢磨”。2.比喻道德学问方面相互研讨勉励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若夫君臣之义,父子之亲,夫妇之别,则日切瑳而不舍也。”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勉学》:“盖须切磋相起明也。”宋王安石《寄吴冲卿》诗:“切瑳非无朋,阻阔嗟何速。”明黄信《明道篇》卷三:“故相与议论之间,切磋最为难。”鲁迅《书信集·致李桦》:“现在零星的个人,还在刻木刻的是有的,不过很难进步。那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