笙歌委曲声延耳,金翠动摇光照身

笙歌委曲声延耳,金翠动摇光照身

诗句读音
金翠动摇光照身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仄 平
韵脚:上平十七眞
拼音: jīn cuìdòng yáoguāng zhàoshēn
笙歌委曲声延耳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
韵脚:上六止
拼音: shēng gēwěi qūshēngyáněr

笙歌委曲声延耳,金翠动摇光照身释义

【金翠】、翠绿之色。晋陆机《百年歌》之五:“罗衣綷粲金翠华,言笑雅舞相经过。”唐崔涂《放鹧鸪》诗:“满身金翠画不得,无限烟波何处归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五二回:“宝玉看时,金翠辉煌,碧彩熌灼。”2.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饰物。《文选·曹植<洛神赋>》:“戴金翠之首饰,缀明珠以耀躯。”李善注引司马彪《续汉书》:“太皇后花胜上为金凤,以翡翠为毛羽,步摇贯白珠八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事类》:“或微言美事,置於闲散,是缀金翠於足脛,靚粉黛於胸臆也。”明王世贞《宛委馀编》十一:“侍妾数十,皆佩金翠,曳罗綺。”

【动摇】1.有所动作。《战国策·赵策二》:“守四封之内,愁居摄处,不敢动摇,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。”《尚书大传》卷四上:“动摇而不逆天之道。”2.不稳固;不坚定。《史记·南越列传》:“甌骆相攻,南越动摇。”《新唐书·儒学传中·孔至》:“丈夫奋笔成一家书,奈何因人动摇?”清孙枝蔚《<甲申述忧>序》:“何况关中陷没,海内动摇,匪独唇亡齿寒、螫手断腕而已。”艾青《新的年代冒着风雪来了》诗:“敌人倾倒了成吨的钢铁,但英雄的阵地毫不动摇。”3.指使之不稳固,或使之不坚定。《史记·孝文本纪》:“汉兴,除秦苛政,约法令,施德惠,

【光照】1.光芒普照。《国语·郑语》:“天明地德,光照四海。”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“缉熙康乂,光照六幽。”2.光线的照射。是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必要条件之一。

【身】《唐韻》失人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升人切,音申。《說文》躬也,象人之身。《爾雅·釋詁》我也。《疏》身,自謂也。《釋名》身,伸也。可屈伸也。《廣韻》親也。《九經韻覽》軀也。總括百骸曰身。《易·艮卦》艮其身。又《繫辭》近取諸身。《書·伊訓》檢身若不及。《孝經·開宗明義章》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。又《詩·大雅》大任有身。《傳》身,重也。《箋》重爲懷孕也。《疏》以身中復有一身,故言重。又告身。《唐書·選舉志》擬奏受皆給以符,謂之告身。又《史記·西南夷傳》身毒國。《註》索隱曰:身音捐。又《韻補》叶尸連切。《楊方·合

【笙歌】。亦谓吹笙唱歌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孔子既祥,五日弹琴而不成声,十日而成笙歌。”唐王维《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酬客应制》:“上路笙歌满,春城漏刻长。”宋张子野《南歌子》词:“相逢休惜醉颜酡,赖有西园明月照笙歌。”明梁辰鱼《浣纱记·投吴》:“千门花月笑相迎,香风满路笙歌引。”2.泛指奏乐唱歌。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西湖主》:“归过洞庭,见一画舫,雕槛朱窗,笙歌幽细,缓荡烟波。”朱自清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:“过了大中桥,便到了灯月交辉、笙歌彻夜的秦淮河;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。”

【委曲】弯曲;曲折延伸。《淮南子·精神训》:“休息于无委曲之隅,而游敖于无形埒之野。”汉应劭《风俗通·山泽·阜》:“今曲阜在鲁城中,委曲长七八里。”唐李端《赋得山泉送房造》诗:“委曲穿深竹,潺湲过远滩。”金王特起《绝句》之一:“山势奔腾如逸马,水流委曲似惊蛇。”明蒋一葵《长安客话·金沟馆》:“自此入山,委曲登涉,无復里堠,但以马行记日耳。”2.声音抑扬不绝貌。唐白居易《九日思杭州旧游寄周判官及诸客》诗:“笙歌委曲声延耳,金翠动摇光照身。”唐子兰《蝉》诗之一:“独蝉初唱古槐枝,委曲悲凉断续迟。”3.形容文词转折而含

【声】《字彙》同。《正字通》俗聲字。(聲)〔古文〕殸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書盈切《正韻》書征切,聖平聲。《說文》音也。《書·舜典》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《傳》聲謂五聲,宮商角徵羽也。《禮·月令》仲夏之月,止聲色。《註》聲謂樂也。又凡響曰聲。《張載·正蒙》聲者,形氣相軋而成。兩氣者,谷響雷聲之類。兩形者,桴鼓叩擊之類。形軋氣,羽扇敲矢之類。氣軋形,人聲笙簧之類。皆物感之良能,人習而不察耳。《韻會》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。又聲敎。《書·禹貢》東漸于海,西被于流沙,朔南曁聲敎,訖于四海。《左傳·文六年》樹之風

【延】《唐韻》以然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夷然切,音綖。《說文》長行也。又《廣韻》進也。《禮·射義》孔子使子路執弓矢出延射。《儀禮·覲禮》者延之曰升。《註》從後詔禮曰延。延,進也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長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延永,長也。凡施於年者謂之延,施於衆長謂之永。《班固·西京賦》歷十二之延祚。又《廣韻》遠也。《史記·蒙恬傳》延袤萬餘里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也。《疏》鋪也。又《正韻》納也。《前漢·公孫弘傳》弘起客館,開東閣,以延賢人。又《集韻》及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賞延于世。又《廣韻》稅也,言也。又《韻會》遷延也,淹久

【耳】《唐韻》而止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忍止切,音洱。《說文》主聽也。《易·說卦》坎爲耳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腎發爲耳。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肝主耳。《白虎通》耳者,腎之也。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。《史記·六國表》此與以耳食何異。《註》耳食,不能知味也。又凡物象耳形者,皆曰耳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有雉登鼎耳。《後漢·五行志》延熹中,京都幘顏短耳長。又《韻會》助語辭。《論語》女得人焉耳乎。《禮·祭統》夫銘者,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。又《正韻》語決辭。《史記·高祖紀》與父老約法三章耳。又《詩·魯頌》六轡耳耳。《傳》耳耳然至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