声教恢邹鲁,威灵畅女鞮

声教恢邹鲁,威灵畅女鞮

诗句读音
威灵畅女鞮平仄:平 平 仄 仄
韵脚:上平十二齊
拼音: wēi língchàngnǚ|rǔdī
声教恢邹鲁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
拼音: shēng jiàohuīzōulǔ

声教恢邹鲁,威灵畅女鞮释义

【威灵】1.神灵。《楚辞·九歌·国殇》:“天时坠兮威灵怒,严杀尽兮弃原野。”2.指神灵的威力。唐刘禹锡《君山怀古》诗:“千载威灵尽,赭山寒水中。”宋曾巩《薤山谢雨文》:“维神之威灵,大显於此土,泽施大及於斯民。”清李渔《风筝误·遣试》:“呀,把尊神拜仰,威灵庇远方,恕蛮人愚蠢,免降灾殃。”3.谓显赫的声威。《汉书·叙传下》:“柔远能邇,燀耀威灵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吕布传》“布自称徐州刺史”裴松之注引《英雄记》:“术凭将军威灵,得以破备。”宋叶适《上殿札子》:“赖陛下威灵远畅,始得以匹敌往来耳。”李大钊《马克思的中

【女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尼呂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碾與切,茹上聲。《博雅》女,如也。言如男子之敎,人之陽曰男,隂曰女。《易·繫辭》坤道成女。《詩·小雅》乃生女子,載寢之地,載衣之裼,載弄之瓦。《禮·內則》女子生,設帨於門右。《淮南子·地形訓》土地各以類生,澤氣生女。又已嫁曰婦,未字曰女。《禮·曾子問》嫁女之家,三夜不息燭,思相離也。又星名。須女四星,主布帛,爲珍寶藏,一名婺女。十二月旦在北,二月旦中。又織女三星,天女也,主苽果絲帛,見《星經》。又水名。《山海經》嶧臯之山,其水出焉,東流注于激女之水。又女,九天

【鞮】《唐韻》都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都黎切,音低。《說文》革履也。《玉篇》單履也。《揚子·方言》自關而東,複履下襌者謂之鞮。《註》今韋鞮也。《禮·曲禮》鞮屨。《註》鞮屨無絇之菲也。《疏》謂無絇飾履也。履以絇爲飾,凶,故無絇也。《戰國策》甲盾鞮鍪。《註》鞮,革履。又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鞮鞻氏。《註》鞮屨,四夷舞者所屝也。又《禮·王制》西方曰狄鞮。《註》鞮之言知也。今冀都有言狄鞮者。《前漢·司馬相如傳》狄鞮之倡。《註》韋昭曰:狄鞮,地名。在河內。出善倡者。又《揚子·法言》東鞮北女,來貢其珍。又地名。《左傳

【声教】教化。《书·禹贡》:“东渐于海西,被于流沙,朔南暨声教,讫于四海。”汉班固《东都赋》:“穷览万国之有无,考声教之所被,散皇明以爥幽。”唐薛能《国学试风化下》诗:“英明高比日,声教下如风。”清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一:“国初声教所被,固宜保塞称藩者,享王恐后矣。”郭沫若《蔡文姬》第二幕:“曹丞相既然看重蔡文姬的文彩,要她回去参与文治声教的事业,我们理当从命。”汉

【恢】《唐韻》苦回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枯回切,音魁。《說文》大也。从心灰聲。《韻會》謂志大也。又《增韻》大之也。又《玉篇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苦虺切。《集韻》大也。一曰恢恑,譎怪。又叶空胡切,音枯。《道藏歌》五老監戒,心端情自恢。身度水火官,名入九龍廬。 或作。

【邹】《龍龕》俗鄒字。(鄒)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側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甾尤切,音騶。《說文》魯縣,古邾婁國,帝顓頊之後所封。《徐曰》《孟子題辭》邾國至孟子時,魯穆公攺曰鄒。又通作騶。《史記·孟軻傳》孟子,騶人也。又姓。《廣韻》漢有鄒陽。又《字彙補》從娶切,音聚。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如顏濁鄒之徒。《正義》鄒,音聚。俗省作邹。互詳前郰字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