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平

张籍生平

贞元初,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,后回和州。贞元十二年(796年),孟郊至和州,访张籍。贞元十四年,张籍北游,经孟郊介绍,在汴州认识韩愈。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,荐张籍,贞元15年在长安进士及第。元和元年(806年)调补太常寺太祝,与白居易相识,互相切磋,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张籍为太祝10年,因患目疾,几乎失明,明人称为“穷瞎张太祝”。元和十一年,转国子监助教,目疾初愈。15年后,迁秘书郎。长庆元年(821年),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,迁水部员外郎,又迁主客郎中。大和二年(828年),迁国子司业。

荀子生平

荀子(前313-前238),名况,时人尊而号为“卿”,赵国猗氏(今运城临猗)人,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、政治家,儒家代表人物之一。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,且“荀”与“孙”二字古音相通,故改称孙卿。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,后为楚兰陵(今山东兰陵)令。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,至襄王时代“最为老师”,“三为祭酒”。后来被逸而适楚,春申君以为兰陵令,春申君死而荀卿废,家居兰陵,在此期间,他曾入秦,称秦国“治之至也”。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。最后老死于楚国。

况周颐生平

况周颐,咸丰九年(1859)九月初一日生。9岁补弟子员,11岁中秀才,18岁中拔贡,21岁以优贡生中光绪五年(1879)乡试举人,援例授内阁中书,任会典馆绘图处协修、国史馆校对。叙劳以知府用,分发浙江。在京师为官期间,与同乡王鹏运友善,结词社,朝夕唱和,钻研词学,人称“王况”,共创临桂词派。1895年,入两江总督张之洞府,领衔江楚编译官书局总纂。戊戌变法后,离京南下,掌教常州龙城书院,讲学南京师范学堂,受聘端方幕中,治理金石文字。后充任安徽宁国府盐厘督办。其间,复执教于武进龙城书院和南京师范学堂。民国年间寓居上海,卖文为生,穷困潦倒,以至无米下锅。曾为刘承干嘉业堂校书。

黄中辅生平

报国无门黄中辅出生于宋大观四年(1110),幼承家学,尚气节,有胆识,才智过人。宋徽宗宣和七年(1125)金国发动对北宋的掠夺战争。朝廷急召宗泽到抗金前线磁州(辖境相当今河北邯郸、磁县、武安等市、县地)任知州。他招募义军,抗击金兵。宋徽宗则慌忙把帝位让给儿子赵桓(后称钦宗)。派康王赵构到金营议和,路过磁州,被宗泽留下,要赵构别上当受骗。不然,康王赴金,必有去无回。第二年金兵进攻宋都汴京(即开封,又称东京)掳去徽、钦二帝及全部皇族,只留下一个时在相州(州治今河南安阳)的兵马大元帅康王赵构。

李商隐生平

李商隐(公元813—858),男,汉族,字义山,故又称李义山,号玉溪(豀)生、樊南生(樊南子),晚唐著名诗人。邠国公杜悰的表兄弟。他祖籍怀州河内(今河南省焦作市下辖沁阳市、博爱县),生于河南荥阳(今郑州荥阳)。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,引为幕府巡官。25岁进士及第。26岁受聘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,辟为书记。王爱其才,招为婿。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。此后,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,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,郁郁而不得志,后潦倒终生,46岁便忧郁而死。

薛时雨生平

清代文学家薛时雨是安徽全椒人,字慰农,号澍生,因祖居桑根山,晚年号桑根老人,自幼专攻诗文,博览群书,道光二十八年(1849)在安徽乡试获第一,咸丰三年(1853)和仲兄薛春黎同登进士第,第二年授浙江嘉兴知县。

邹阳生平

齐人,西汉散文家。约前206—前129。文帝时,为吴王刘濞门客,以文辩著名于世。吴王阴谋叛乱,邹阳上书谏止,吴王不听,因此与枚乘、严忌等离吴去梁,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。邹阳“为人有智略,慷慨不苟合”,后被人诬陷入狱,险被处死。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,表白自己的心迹。梁孝王见书大悦,立命释放,并尊为上客。

邹阳有文七篇,现存两篇,即《上书吴王》、《于狱中上书自明》。又《西京杂记》录有他的《酒赋》、《几赋》,不可信。从《上书吴王》可以看出邹阳是一个有志于维护国家统一的人,在政治主张上与贾谊、晁错有一致的地方。

刘采春生平

刘采春,中唐时期江南女艺人。生卒年不详,淮甸(今江苏淮安、淮阴一带)人,一作越州(今浙江绍兴市)人,伶工周季崇之妻。她既擅长参军戏,又会唱歌。

元稹任越州刺史、浙东观察使时(820—829),她随丈夫周季崇等从淮甸来到越州,深受元稹的赏识。元稹《赠刘采春》诗说她“选词能唱《望夫歌》”。《望夫歌》即《啰唝曲》, 《全唐诗》录存六首。

苏曼殊生平

苏曼殊,原名戬,字子谷,后更名元瑛,改字子谷,曼殊是他出家以后自取的法号。此外,他受当时文坛风气的影响,还使用过四十多个其他别号,如燕子山僧、南国行人等。

黄公度生平

黄公度,晚唐御史、诗人黄滔的八世孙,福建莆田城内东里巷(今城厢区英龙街)人。早年攻读于鳌山。绍兴八年(1138),公度省元,特旨免于廷试,赐进士第一(状元),初任平海郡节度判官兼南外宗簿。

朱孝臧生平

朱孝臧,归安(今湖州)埭溪渚上彊村人。父光第(字杏簪),初幕游江淮间,光绪中曾任河南邓州知州,后被劾落职卒于河南。朱孝臧童年爱好文学,随父在河南生活。光绪八年(1882年)中举,光绪九年(1883年)中癸未科二甲一名进士,改庶吉士,散馆授编修,历官会典馆总纂总校、侍讲学士、礼部侍郎、兼署吏部侍郎。光绪三十年(1904年),出为广东学政,因与总督不和,最后辞官,寓居苏州,任教于江苏法政学堂。

道潜生平

 道潜,幼不茹荤,以童子诵《法华经》,剃度为僧。内外典无所不读,能文章,尤喜诗。初与秦观友好,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,道潜居住在智果精舍中。遇到苏轼,在坐赋诗,挥笔而就。苏轼甚爱之,认为他的诗句清绝,与林逋不相上下。此后二人交往甚笃,唱和往还,结为忘形之交。张邦基在《墨庄漫录》中记载,道潜本名昙潜,苏轼改为今名。苏轼遭贬谪居黄州后,道潜不远千里相从,居留一年多时间,后复回於潜西菩山中。到苏轼贬居海南,道潜打算渡海相随,苏轼写诗劝阻。由于他和苏轼的关系,道潜也受牵连而治罪还俗,谪居兖州(今属山东),建中靖国初年(1101),方受诏复还,仍削发为僧。崇宁三年(1104)赐号妙总大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