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谋彼此皆迂阔,国事中间偶异同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身谋彼此皆迂阔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: shēnmóubǐ cǐjiēyū kuò |
国事中间偶异同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: guó shìzhōng jiānǒuyì tóng |
身谋彼此皆迂阔,国事中间偶异同释义
【身】《唐韻》失人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升人切,音申。《說文》躬也,象人之身。《爾雅·釋詁》我也。《疏》身,自謂也。《釋名》身,伸也。可屈伸也。《廣韻》親也。《九經韻覽》軀也。總括百骸曰身。《易·艮卦》艮其身。又《繫辭》近取諸身。《書·伊訓》檢身若不及。《孝經·開宗明義章》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。又《詩·大雅》大任有身。《傳》身,重也。《箋》重爲懷孕也。《疏》以身中復有一身,故言重。又告身。《唐書·選舉志》擬奏受皆給以符,謂之告身。又《史記·西南夷傳》身毒國。《註》索隱曰:身音捐。又《韻補》叶尸連切。《楊方·合
【谋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莫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迷浮切,音牟。《說文》慮難曰謀。《爾雅·釋言》心也。《註》謀慮以心。《廣雅》議也。《玉篇》計也。《字彙》咨難慮患曰謀。《易·訟卦》君子以作事謀始。《疏》凡欲興作其事,必先謀慮其始。《書·洪範》聰作謀。《傳》度也。《詩·小雅》周爰咨謀。《傳》咨事之難易爲謀。《左傳·宣十四年》貪必謀人。《疏》計謀也。又《襄四年》咨難爲謀。《註》問患難也。《前漢·藝文志》權謀者,以正守國,以奇用兵。《晉書·法志》二人對議謂之謀。又謀面。《書·立政》謀面用丕訓德。《傳》謀面者,謀人之面貌也。
【彼此】1.那个和这个,双方。《墨子·经说下》:“正名者‘彼此’。彼此可:‘彼彼’止於彼;‘此此’止於此。彼此不可:彼且此也;此亦可彼。”三国魏嵇康《与吕长悌绝交书》:“间令足下,因其顺亲,盖惜足下门户,欲令彼此无恙也。”元王嘉甫《八声甘州》套曲:“真真彼此都相乐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二六回:“彼此相见日多,渐渐的混熟了。”巴金《寒夜》十八:“都是一家人,彼此多少让点步,就没有事了。”2.指不一致或不一致的意见。晋张华《博物志》卷四:“﹝復肉刑事﹞夏侯玄、李胜、曹羲、丁謐建私议,各有彼此,故遂寝焉。”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
【皆】《唐韻》古諧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居諧切,音街。《說文》俱詞也。《小爾雅》同也。《易·解卦》雷雨作,而百果草木皆甲坼。鄭康成讀皆如懈,非。又《字彙補》居之切,音箕。《前漢·孟喜傳》箕子者,萬物方荄茲也。《師古註》荄,音皆。古皆荄與箕音同。又叶舉里切,音几。《詩·周頌》以治百禮,降福孔皆。《傳》皆,遍也。與偕通。《荀勗東西廂歌》降福孔偕。 《說文》白字兩見,一在自部,自部之白,疾二切,卽自字。皆字載自部中,則應从白。《集韻》或作皆,非。
【迂阔】不切合实际。《汉书·王吉传》:“上以其言迂阔,不甚宠异也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安贫》:“张鱼网於峻极之巔,施钓緡於修木之末,虽自以为得所,犹未免乎迂阔也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五回:“汝今独得此二字,在闺阁中虽可为良友,却於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。”
【国事】国家的政事。《礼记·丧服大记》:“君言王事,不言国事。”孙希旦集解:“国事,政令之施於一国,以治其人民者也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王年少,初即位,委国事大臣。”唐司空图《有感》诗:“国事皆须救未然,汉家高阁漫凌烟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十八回:“国事宜勤,暇时保养,切勿记念。”鲁迅《准风月谈·二丑艺术》:“但其间一定有时要慷慨激昂的表示对于国事的不满。”
【中间】1.两者(人或地、时、物)之间;当中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离立者不出中间。”郑玄注:“离,两也。”唐杜牧《献记启》:“某苦心为诗,本求高絶,不务奇丽,不涉习俗。不今不古,处于中间。”宋杨万里《彭少初字序》:“吾友安福彭仲庄,少同学且同志,中间合而离,离而合者三十年。”郭沫若《我的童年》第一篇一:“两边的人家有很高而阔的街檐,中间挟着一条仅备采光和泄水用的窄窄的街心。”2.介绍。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:“由闻之,士不中间见,女嫁无媒,君子不以交,礼也。”王肃注:“中间谓绍介也。”3.里面。唐吕岩《七言诗》之三七
【偶】《唐韻》五口切《韻會》語口切,音耦。凡數,雙曰偶,隻曰奇。《禮·郊特牲》鼎俎奇而籩豆偶,隂陽之義也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合也。《註》謂對合也。又牉合也。《賈誼·五餌》言偶人無時。《韓詩》言不失時,以偶爲牉合也。又《家語》聖人因時,以合偶男女。又儕輩曰偶。《前漢·黥布傳》率其曹偶,亡之江中。又適然也。《列子·楊朱篇》鄧析謂子產曰:鄭國之治偶耳,非子之功也。又俑也。象人曰偶,木土像亦曰偶。《史記·孟嘗君傳》木偶人謂土偶人。一作寓禺。《前漢·郊祀志》木寓龍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木禺龍。同偶。別作,非。又姓。明洪武中,偶
【异同】“异同”。1.不同和相同之处。《汉书·朱云传》:“自宣帝时善梁丘氏説,元帝好之,欲考其异同,令充宗与诸《易》家论。”南朝梁江淹《知己赋》:“论十代兮兴毁,访五都兮异同。”唐司马贞《<史记索隐>序》:“逮至晋末,有中散大夫东莞徐广始考异同,作《音义》十三卷。”2.不同;不一致。三国蜀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宫中府中,俱为一体,陟罚臧否,不宜异同。”宋姚宽《西溪丛语》卷上:“古之经书,皆有别本,其用字多异同。”清黄宗羲《<陆石溪先生文集>序》:“余选明文近千家,其间多与实録异同,盖实録有所隐避,有所偏党,文集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