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情萧散林下气,玉雪清莹闺中姿

神情萧散林下气,玉雪清莹闺中姿

诗句读音
玉雪清莹闺中姿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平 平
韵脚:上平六脂
拼音: yù xuěqīng yíngguī zhōng1
神情萧散林下气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仄 仄
韵脚:去八未
拼音: shén qíngxiāo sànlínxiàqì

神情萧散林下气,玉雪清莹闺中姿释义

【玉雪】1.白雪。南朝梁萧统《锦带书十二月启·黄钟十一月》:“彤云垂四面之叶,玉雪开六出之花。”宋杨万里《送邹元升归安福》诗:“我昔见子卢谿南,炯如玉雪照晴嵐。”明杨慎《谢同乡诸公寄川扇》诗之二:“自觉金风爽仙驭,谁将玉雪洒人寰。”2.喻洁白美丽。唐韩愈《殿中少监马君墓志》:“眉眼如画,髮漆黑,肌肉玉雪可念。”元汤式《柳营曲·薛琼琼弹筝图》:“玉雪颜,翠云鬟,昭阳殿里醉了几番。”明王世贞《石羊生传》:“儿时肌体玉雪,眉目朗秀。”3.喻高洁。唐唐彦谦《吊方干处士》诗之一:“不谓高名下,终全玉雪身。”宋赵以夫《孤鸾·

【清莹】。唐柳宗元《<愚溪诗>序》:“清莹秀澈,鏘鸣金石。”清俞樾《春在堂随笔》卷二:“寺僧导观法雨泉,清莹可爱。”巴金《秋》八:“淑华的声音愈唱愈清朗,好像一股清莹的春水流过山涧。”沈从文《新湘行记》:“满潭绿水,清莹澄澈,反映着一碧群峰倒影。”

【闺中】1.宫室之中;馆室之内。《楚辞·离骚》:“闺中既以邃远兮,哲王又不寤。”王逸注:“言君处宫殿之中,其闺深远,忠言难通。”清刘桢《赠五官中郎将》诗之三:“明鐙曜闺中,清风凄已寒。”2.特指女子所住的地方。南朝梁江淹《别赋》:“闺中风暖,陌上草薰。”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·槐西杂志三》:“游士某,在广陵纳一妾,颇嫺文墨,意甚相得,时於闺中倡和。”鲁迅《呐喊·阿Q正传》:“然而不多久,这阿Q的大名忽又传遍了未庄闺中。”

【姿】《廣韻》卽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津私切,音咨。《說文》態也。《唐書·太宗紀》太宗生四歲,有書生見之,曰:龍鳳之姿。《後魏·宋弁傳》聲姿淸亮。又《集韻》資四切,音恣。媚也。《韓愈詩》羲之俗書媿姿媚。 《歐陽氏曰》性姿,天姿,與資義同。

【神情】神态、表情。晋袁宏《三国名臣序赞》:“神情玄定,处之弥泰。”《北齐书·祖珽传》:“珽神情机警,词藻遒逸,少驰令誉,为世所推。”唐赵元一《奉天录》卷三:“高公精贯白日,神情自若。”叶圣陶《隔膜·恐怖的夜》:“两位妇人目注于地,现出困顿、怅惘、惊惧的神情。”

【萧散】犹萧洒。形容举止、神情、风格等自然,不拘束;闲散舒适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司马相如为《上林》、《子虚》赋,意思萧散,不復与外事相关。”唐张九龄《林亭咏》:“从兹果萧散,无事亦无营。”宋曾巩《招隐寺》诗:“我亦本萧散,至此更怡然。”清方苞《重建润州鹤林寺记》:“佛之理吾不信,而窃喜其教,絶婚宦,公货财,布衣疏食,随地可安,士之萧散孤介,而不欲违其本心者,往往匿跡於其中。”1.消散;消释。《晋书·恭帝纪论》:“虽有手握戎麾,心存旧国,迴首无良,忽焉萧散。”唐皎然《送大宝上人归楚山》诗:“独鹤翩翻飞不定,归云萧

【林】《唐韻》力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犂針切《正韻》犂沈切,音臨。《說文》平土有叢木曰林。徐曰:叢木,故从二木。平土,故二木齊。《詩·小雅》依彼平林。又野外謂之林。《詩·周南》施于中林。又山木曰林。《穀梁傳·僖十四年》林屬于山爲麓。又《周禮·地官·林衡註》竹木曰林,水衡曰衡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林,君也。又盛貌。《詩·小雅》有壬有林。又林鐘,律名。《禮·月令》季夏之月律中林鐘。《周禮》作函鐘。又羽林,星名。應劭曰:天有羽林,大將軍之星也。林喩若林木,羽翼,鷙擊之意,故以名武官。《前漢·宣帝紀》取從軍死事者之子,養爲羽

【下】〔古文〕丅《廣韻》胡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亥雅切,遐上聲。在下之下,對上之稱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親下。又《說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後也。又賤也。又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始見于君,執摯至下。《鄭註》下謂君所。《賈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視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亥駕切,遐去聲。《正韻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貴下賤。《詩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司士》歲登,下其損益之數。又《韻補》叶後五切,音戶。《詩·召南

【气】《唐韻》去旣切《集韻》丘旣切,音炁。《說文》雲气也。象形。一曰息也。或作氣、炁。又與人物也。今作乞。又《玉篇》去乙切《廣韻》去訖切《集韻》《類篇》欺訖切,音乞。《博雅》求也。一曰取也。或省文作乞。《徐官·古今印史》氣,小篆本作气。氣爲火所化,其出必炎上,故象炎上之形。凡求乞者必於上,因借爲求乞字。气、乞本同一字也。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,乃省一筆以別之。又《六書正譌》气,俗用氣,乃稟氣之氣。雲气必用气。○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,而气、氣字義實同,分屬則泥矣,《正譌》之說非是。(氣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去旣切《集韻》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