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邃门墙三楚外,清风池馆五峰前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深邃门墙三楚外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:去十四泰 拼音: shēn suìmén qiángsānchǔwài |
清风池馆五峰前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:下平一先 拼音: qīng fēngchí guǎnwǔ1qián |
深邃门墙三楚外,清风池馆五峰前释义
【深邃】1.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的距离大。《艺文类聚》卷六二引三国魏卞兰《许昌宫赋》:“同一宇之深邃,致寒暑于阴阳。”唐杜甫《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》诗:“下可容百人,墻隅亦深邃。”明蒋一葵《长安客话·晾鹰台》:“臺东三塚相望,西北有岗隆起,古洞深邃。”徐迟《汉水桥头》:“汉水宽阔而深邃。”2.幽深。《旧五代史·晋书·张筠传》:“及罢归之后,第宅宏敞,花竹深邃,声乐饮饍,恣其所欲。”宋王明清《玉照新志》卷二:“深邃之所,有水殿一,游幸之所不到。”丁玲《三日杂记》:“我猜想在那看不见底的,黑洞的,深邃的林子里,该不知
【门墙】”。亦作“门墻”。1.连接大门处的院墙。唐唐彦谦《夏日访友》诗:“童子立门墙,问我向何处。”借指门庭。宋苏舜钦《送黄莘还家》诗:“顾亦念所亲,归心剧风檣。想当舍檝初,喜气充门墙。”2.《论语·子张》:“夫子之墙数仞,不得其门而入,不见宗庙之美,百官之富。得其门者或寡矣。”后因称师门为“门墙”。汉扬雄《法言·修身》:“或问:‘人有倚孔子之墙,弦郑衞之声,诵韩庄之书,则引诸门乎?’曰:‘在夷貉则引之,倚门墙则麾之。’”南朝梁陶弘景《登真隐诀序》:“未造门墙,何由眄其帷席。”唐顾云《上池州卫郎中启》:“自随乡荐
【三】〔古文〕弎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蘇甘切《正韻》蘇監切,颯平聲。《說文》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,次第重之,其數三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《史記·律書》數始於一,終於十,成於三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凡兵無過三其身。又《左傳·昭七年》士文伯曰:政不可不愼,務三而已。一擇人,二因民,三從時。又《晉語》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。又《周語》人三爲衆,女三爲粲,獸三爲羣。又姓。明三成志。又漢複姓。屈原之後有三閭氏,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,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。又去聲。《韻會》蘇暫切。《論語
【楚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創舉切《集韻》創阻切,粗上聲。或作。《說文》叢木也。一曰荆。《詩·小雅》楚楚者茨,言抽其棘。《註》楚楚,茨棘貌。又《詩·召南》翹翹錯薪,言刈其楚。《疏》荆屬。薪雖皆高,楚尤翹翹而高也。又《禮·學記》夏楚二物,收其威也。《註》楚,荆也。扑撻犯禮者。又萇楚,草名。羊桃也。《詩·檜風》隰有萇楚,猗儺其枝。又楚楚,鮮明貌。《詩·檜風》蜉蝣之羽,衣裳楚楚。又辛楚,痛也,別作憷。《陸機·與弟士衡詩》慷慨含辛楚。又國名。《書·禹貢》荆州之域,周熊繹始封。又三楚,地名。《史記·貨殖傳》淮北郡、汝南
【清风】清微的风;清凉的风。《诗·大雅·烝民》:“吉甫作诵,穆如清风。”毛传:“清微之风,化养万物者也。”唐杜甫《四松》诗:“清风为我起,洒面若微霜。”清沉复《浮生六记·闺房记乐》:“八窗尽落,清风徐来,紈扇罗衫,剖瓜解暑。”瞿秋白《赤都心史》十三:“清风朗日的春早,莫斯科天色已经非常和快。”2.清惠的风化。《文选·张衡<东京赋>》:“清风协於玄德,淳化通於自然。”薛综注:“清惠之风,同於天德。”晋夏侯湛《三国名臣序赞》:“丧乱备矣,胜涂未隆,先生标之,振起清风。”宋苏辙《贺致政曾太傅启》:“出同忧患,措国步於安
【池馆】。池苑馆舍。南朝齐谢朓《游后园赋》:“惠气湛兮帷殿肃,清阴起兮池馆凉。”宋韩维《登湖光亭》诗:“雪尽尘消径露沙,公家池舘似山家。”清姚椿《<乔处士遗集>序》:“侍御有池馆在柘溪,去城絶远。”
【峰】《集韻》同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