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伍持津梁,澒涌争追讨
什伍持津梁,澒涌争追讨释义
【什伍】编制,五人为伍,十人为什,称什伍。亦泛指军队的基层建制。《礼记·祭义》:“军旅什伍,同爵则尚齿,而弟达乎军旅矣。”郑玄注:“什伍,士卒部曲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五人为伍,二伍为什。”唐柳宗元《贞符》:“然后强有力者出而治之,往往为曹於险阻,用号令起,而君臣什伍之法立。”宋朱弁《曲洧旧闻》卷九:“艺祖平定天下,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,刺以为兵,连营以居之,什伍相制,束以军法。”2.古代户籍编制,五家为伍,十户为什,相联相保。《管子·立政》:“十家为什,五家为伍,什伍皆有长焉。”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令民为什伍,
【持】《唐韻》直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澄之切,音治。《說文》握也。《廣韻》執也。《詩·大雅·鳧鷖序》持盈守成。《疏》執而不釋謂之持,是手執之也。《禮·射義》持弓矢審固。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大吏持祿取容。又把持也。《史記·酷吏傳》寧成爲任俠,持吏長短。又軍持,汲水具,梵語也,猶華言缾。《陸游詩》遊山雙不借,取水一軍持。《註》不借,草履名。又《正韻》知切,音馳。義同。又叶如切,音除。《古隴西行》淸白各異尊,酒上玉華疏。酌酒持與客,客言主人持。
【津梁】1.桥梁。《国语·晋语二》:“岂谓君无有,亦为君之东游津梁之上,无有难急也。”宋曾巩《李立之范子渊都水使者制》:“川泽河渠之政、津梁舟楫之事,置使典领,礼秩甚隆。”孙中山《行易知难》第三章:“以无文法之学,故不能率由捷径,以达速成,此犹渡水之无津梁舟楫,必当绕百十倍之道路也。”2.比喻能起桥梁作用的人或事物。《魏书·封轨传》:“吾平生不妄进举,而每荐此二公,非直为国进贤,亦为汝等将来之津梁也。”清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卷七:“玉田《词源》二卷……下卷自音谱以至杂论,选词不多,别具隻眼,洵可为后学之津梁。”《
【澒涌】澒涌”。亦作“澒涌”。水势广阔汹涌。汉应瑒《灵河赋》:“汾澒涌而腾騖兮,恒亹亹而徂征。”唐白居易《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》:“澒涌同波浪,錚摐过管絃。”宋蔡絛《铁围山丛谈》卷三:“适中秋夕,天宇四垂,一碧无际,加江流澒涌。”典
【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側莖切《集韻》甾耕切,音箏。《說文》引也。从。《徐鉉曰》音曳。二手而曳之,爭之道也。《廣韻》競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爭功。又《玉篇》諫也。又訟也。《增韻》理也,辨也。《禮·曲禮》分爭辨訟,非禮不決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印藪有爭不識,爭同。又《集韻》側逬切,箏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本作諍,諫諍也,止也。《孝經·諫諍章》天子有爭臣七人。 《韻會》俗作争,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照原文非理改非禮。 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
【追讨】讨伐;追击。《后汉书·董卓传》:“章遂败走榆中,温乃遣周慎将三万人追讨之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公孙瓒传》:“瓚将所领,追讨纯等。”《宋史·宦者传一·王继恩》:“继恩遣领虎翼卒二千,分遂州路追讨。”2.犹追寻,追索,催讨。前蜀杜光庭《虬髯客传》:“数日,亦闻追讨之声,意亦非峻。”《石点头·瞿凤奴情愆死盖》:“你女儿这般这般,触了主人之怒,要发还娘家,追讨聘礼,一倍要还三倍。”清蒲松龄《救荒急策上布政司》:“诸生辈各有恒产,亦非一瓢一笠无处追讨者也。”巴人《莽秀才造反记》第十六章:“凡是给管家追讨欠租、逼如星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