舍人绿发垂金印,院吏朱衫导玉珂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舍人绿发垂金印 | 平仄:仄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: shè rénlǜ|lù1|4chuíjīn yìn |
院吏朱衫导玉珂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: yuànlìzhū|shúshāndǎoyù kē |
舍人绿发垂金印,院吏朱衫导玉珂释义
【舍人】1.官名。《周礼·地官·舍人》:“舍人掌平宫中之政,分其财守,以灋掌其出入者也。”本宫内人之意,后世以为亲近左右之官。秦汉有太子舍人,为太子属官;魏晋以后有中书通事舍人,掌传宣诏命;隋唐又置起居舍人,掌修记言之史,置通事舍人,掌朝见引纳;明清内阁中书科设中书舍人,掌书写诰敕。此外,宋有阁门宣赞舍人,元有直省舍人、侍仪舍人,明有带刀散骑舍人,则皆为近侍武职。2.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。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李园求事春申君为舍人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藺相如者,赵人也。为赵宦者令繆贤舍人。”《汉书
【绿】《廣韻》力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龍玉切,音錄。《說文》帛靑黃色也。《釋名》綠,瀏也。荆泉之水於上視之,瀏然綠色,此似之也。《詩·邶風》綠兮衣兮。《博》綠,閒色。又《詩·衞風》綠竹猗猗。《傳》綠,王芻也。《釋文》爾雅作菉。
【发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伐切,音髮。《說文》發也。《詩·召南》壹發五豝。《傳》發,矢也。《前漢·匈奴傳》矢四發。《註》射禮三而止,每射四矢,故以十二矢爲一發。師古曰:發,猶今言箭一放兩放也。又《廣韻》起也。《孟子》舜發於畝之中。又舒也,揚也。《易·乾卦》六爻發揮。《疏》發,越也。又《坤卦》發於事業。《疏》宣發也。《左傳·桓二年》聲名以發之。《註》發揚此德也。又《博雅》開也。《書·武成》發鉅橋之粟。《疏》謂開出也。《詩·小雅》明發不寐。《註》謂將旦而光明開發也。又《玉篇》進也,行也。《博雅》去也。
【垂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是爲切,音甀。自上縋下。《易·大傳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。《詩·小雅》垂帶而厲。又布也。《後漢·鄧禹傳》垂功名於竹帛。又同陲。堂之盡處近階者。《書·顧命》一人冕執戣,立于東垂。一人冕執瞿,立于西垂。《史記·袁盎傳》臣閒千金之子,坐不垂堂。又邊垂。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虔劉我邊垂。《前漢·谷永傳》方今四垂宴然。又地名。《春秋·隱八年》宋公衞侯遇于垂。《註》垂,衞地,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。《宣八年》仲遂卒于垂。《註》齊地。又《集韻》馳僞切,音縋。鄉名。在縣。又《集韻》樹僞切《正韻》殊僞切
【金印】1.旧时帝王或高级官员金质的印玺。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:“是时上方忧河决,而黄金不就,乃拜大(欒大)为五利将军。居月餘,得四金印。”宋苏辙《观捕鱼》诗:“人生此事最便身,金印垂腰定何益。”清黄遵宪《琉求歌》:“尚有丹书珠殿掛,空将金印紫泥封。”2.借指官职。唐杜甫《陪李王苏李四使君登惠义寺》诗:“谁能解金印,瀟洒自安禪。”宋乐雷发《乌乌歌》:“好杀贼奴取金印,何用区区章句为?”3.宋代称犯人脸上刺的字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志诚张主管》:“张胜看张员外,面上刺着四字金印,蓬头垢面,衣服不整齐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八回:
【院】《唐韻》王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于眷切,音瑗。《說文》堅也。《玉篇》周垣也。亦作寏。《增韻》有垣牆者曰院。《唐書·宣宗紀》作五王院,以處皇子之幼者。又官廨曰院。《唐書·明皇紀》置麗正書院,聚文學之士。又《令狐綯傳》綯爲翰林學士,夜對禁中燭盡,以金蓮花炬送歸院。又《南部新書》自唐初來,歷五院惟二人,李商隱,張延賞。《註》五院,謂監察殿中侍御史中丞大夫也。又儒者所居曰書院。《方隅勝略》白鹿書院,在廬山。鵝湖書院,在鉛山縣。又浮屠所居曰僧院。《傳燈錄》本行和尙云:若有人道得著,老僧分半院與汝同住。又道流所居曰道院
【吏】《唐韻》力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良志切《正韻》力地切,音利。《說文》吏,治人者也。从一从史。《徐鍇曰》吏之治人,心主於一,故从一。《書·胤征》天吏逸德,烈于猛火。《禮·曲禮》五官之長曰伯,是職方,其于天子也,曰天子之吏。《左傳·成二年》王使委于三吏。《註》三吏,三公也。又《韻會》府史之屬亦曰吏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八則,三曰廢置以馭其吏。《前漢·百官公卿表》秩四百石至二百石,是爲長吏。百石以下,有斗食佐史之秩,是爲少吏。《註》師古曰:吏,理也。主理其縣內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漢吏宗,王莽時人。又《五音集韻》神
【衫】《唐韻》所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師銜切,音杉。《篇海》小襦也。一曰單襦。《釋名》衫,芟也,衫末無袖端也。《束皙·近游賦》脅汗衫以當。又衣之通稱。《唐書·車服志》士人以枲紵襴衫爲上服,馬周請加襴袖褾襈,開骻者名缺骻衫。 《集韻》通作襂。
【导】〔古文〕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大到切《正韻》杜到切,音盜。《說文》導,引也。从寸道聲。《徐曰》以寸引之也。《周語》人爲導。《註》謂敵國賔至爲先導也。《孟子》君使人導之出疆。又治也。《書·禹貢》導岍及岐,至于荆山。《註》言治山通水也。又通也。《周語》太子晉曰:川氣之導也,疏爲川谷,以導其氣。又《增韻》啓迪也。通作道。《論語》道之以德。又《前漢·文帝紀》道民之路在務本。又簪導。《釋名》簪,兓也,以兓連冠於髮也。導,所以導櫟鬢髮,使入巾幘之裏也。南齊高祖性儉約,見主衣中有玉導,曰:留此是興長敝源。命擊碎之。
【玉珂】1.马络头上的装饰物。多为玉制,也有用贝制的。晋张华《轻薄篇》诗:“文轩树羽盖,乘马鸣玉珂。”唐李贺《马》诗之二二:“汗血到王家,随鸞撼玉珂。”王琦汇解:“玉珂者,以玉饰马勒之上,振动则有声,故有‘撼玉珂’、‘鸣玉珂’之语。”清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之六:“亦曾橐笔侍鑾坡,午夜天风伴玉珂。”2.指马。宋司马光《虞部刘员外约游金明光以诗四首谢之》之二:“絳闕朝归散玉珂,不游不饮奈春何?”明何景明《对雪怀刘朝信》诗:“何处玉珂迷紫陌,几家银烛照华筵。”3.指高官显贵。唐灵澈《元日观郭将军早朝》诗:“今朝始见金吾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