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从天地胚浑判,元气结此高崔嵬

始从天地胚浑判,元气结此高崔嵬

诗句读音
始从天地胚浑判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仄
韵脚:去二十九換
拼音: shǐcóng|zòngtiān dìpēi húnpàn
元气结此高崔嵬平仄:平 仄 平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yuán qìjié|jiēcǐgāocuī wéi

始从天地胚浑判,元气结此高崔嵬释义

【始】〔古文〕乨兘《廣韻》《正韻》詩止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首止切,音。初也。《易·乾卦》大哉乾元,萬物資始。《毛詩序》是爲四始。《註》風二雅頌也。《前漢·鮑宣傳》日食于三始。《註》元日爲歲之朝,月之朝,日之朝。始,猶朝也。《王褒·聖主得賢臣頌》春秋法五始之要。《註》元者,氣之始。春者,四時之始。王者,受命之始。正月者,政敎之始。公卽位者,一國之始。又七始,華始,樂名。《孟康曰》七始,天地人四時之始。華始,萬物英華之始。《漢·安世房中歌》七始華始,肅倡和聲。又旬始,星名。《前漢·天文志》旬始,出于北斗傍。《司馬相如

【从】《說文》從本字。《陸佃曰》二人向陽爲从,向隂爲比。士之趨嚮,不可不愼。(從)《廣韻》疾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牆容切,俗平聲。《說文》本作从。相聽也。《書·益稷》汝無面從。《說命》后從諫則聖。又《廣韻》就也。《易·乾卦》雲從龍,風從虎。《禮·曲禮》謀于長者,必操几杖以從之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自也。《詩·小雅》伊誰云從。《箋》言譖我者,是言從誰生乎。《晉書·明帝紀》不聞人從日邊來。又姓。《廣韻》漢有將軍從公。《何氏姓苑》今東筦人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七恭切,促平聲。《廣韻》從容也。《正韻》從容,舒緩貌。《書

【天地】指自然界或社会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星队木鸣,国人皆恐……是天地之变、阴阳之化,物之罕至者也。”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天地虽大,其化均也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原道》:“文之为德也大矣,与天地并生者何哉!”唐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天地果无初乎?吾不得而知之也。”清吴伟业《避乱》诗之一:“归去已乱离,始忧天地小。”鲁迅《华盖集续编·马上日记》:“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;大约天地间写着这种日记的人们很不少。”2.犹天下。《文选·张衡<南都赋>》:“方今天地之睢剌,帝乱其政,豺虎肆虐,真人革命之秋也。”李善注

【胚浑】。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的景象。《文选·郭璞<江赋>》:“类肧浑之未凝,象太极之构天。”李善注:“言云气杳冥,似肧胎浑混,尚未凝结。”唐白居易《双石》诗:“结从肧浑始,得自洞庭口。”唐薛渔思《河东记·叶静能》:“既坐,谈胚浑至道,次三皇五帝,歷代兴亡,天时人事,经传子史,歷歷如指诸掌焉。”宋王禹偁《重修北岳庙碑奉敕撰》:“臣闻元气肧浑,结而为山岳,幽灵肸蠁,降而为神祇。”宋范成大《缄口翁》诗:“愿闻胚浑甚深义,定自能令一座倾。”汉

【判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普半切,音泮。《說文》分也。从刀,半聲。《玉篇》分散也。又《增韻》半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媒氏》掌萬民之判。《註》判,半也。得耦爲合,主合其半。又《周禮·秋官·朝士》凡有責者,有判書以治則聽。《註》判,分半而合者,故書判爲辨。又《前漢·翟方進傳》天地判合。《註》師古曰:判之言片也。又斷也。《唐書·選舉志》試身言書判。又《韻會》宰相出典州曰判。又通作牉。《字林》牉合其半,以成夫婦。《儀禮·喪服禮》夫妻牉合。又通作泮。《史記·陸賈傳》自天地剖泮。

【元气】1.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。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太极元气,函三为一。”颜师古注引孟康曰:“元气始起於子,未分之时,天地人混合为一。”唐陈子昂《谏政理书》:“元气者,天地之始,万物之祖。”宋曾巩《地动》诗:“吾闻元气判为二,升降相辅非相伤。”2.泛指宇宙自然之气。《楚辞·王逸<九思·守志>》:“食元气兮长存。”原注:“元气,天气。”唐刘长卿《岳阳馆中望洞庭湖》诗:“叠浪浮元气,中流没太阳。”郭沫若《颂武汉》诗:“混茫元气连三镇,駘宕东风遍九垓。”3.指人的精神,精气。《后汉书·赵咨传》:“夫亡者,元气去体

【结】《廣韻》《正韻》古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吉屑切,音拮。《說文》締也。《易·繫辭》上古結繩而治。《詩·檜風》我心蘊結兮。又《曹風》心如結兮。《疏》如物之裹結。《禮·曲禮》德車結旌。《註》結,謂收斂之也。《疏》結,纏其旒著於竿也。《前漢·五行志》衣有襘,帶有結。《註》結,締結之結也。又《博雅》曲也。又《玉篇》要也。又《集韻》胡計切,音系。《前漢·張釋之傳》跪而結之。《註》師古曰:結,讀曰係。又《集韻》激質切,音吉。義同。又《集韻》吉詣切,音計。《前漢·陸賈傳》尉佗魁結箕踞。《註》師古曰:結,讀曰髻。

【此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雌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淺氏切,音佌。《說文》止也。从止从匕。匕,相比次也。《徐曰》匕,近也。近在此也。《爾雅·釋詁疏》此者,彼之對。《詩·周頌》在彼無惡,在此無斁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去彼取此。又《六書故》此猶兹也,斯也。《大學》此謂知本。

【高】《廣韻》古勞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勞切,音羔。《說文》崇也。象臺觀高之形。从冂口。與倉舍同意。《易·繫辭》高以,貴賤位矣。《註》高謂天體也。《又》崇高莫大乎富貴。又《史記·高祖紀註》張晏曰:禮諡法,無高以爲功,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,故特起名焉。又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沛郡高縣。又姓。《史記·仲尼弟子傳》高柴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号切,音誥。度高曰高。《左傳·隱元年·都城過百雉註》一雉之牆,長三丈,高一丈。《釋文》高,古報反。又如字。又叶居侯切,音鉤。《柳宗元·柳評事墓銘》柳侯之分,在北爲高,充于史氏,世相重侯

【崔嵬】1.本指有石的土山。后泛指高山。《诗·周南·卷耳》:“陟彼崔嵬,我马虺隤。”毛传:“崔嵬,土山之戴石者。”唐孙鲂《湖上望庐山》诗:“輟櫂南湖首重迴,笑青吟翠向崔嵬。”宋辛弃疾《沁园春·有美人兮》词:“觉来西望崔嵬,更上有青枫下有溪。”2.比喻巨大的障碍或困难。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二回:“慎事关门并早归,眼前恩爱隔崔嵬。”华罗庚《病中斗(答众问)》诗:“驰驱絶广漠,腾跃越崔嵬。”3.山顶。《诗·小雅·谷风》:“习习谷风,维山崔嵬。”毛传:“崔嵬,山巔也。”4.高耸貌;高大貌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带长鋏之陆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