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磴斜蹊下水隈,玉虹喷雪挂崔嵬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石磴斜蹊下水隈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:上平十五灰 拼音: shí dèngxiéqī|xīxià shuǐwēi |
玉虹喷雪挂崔嵬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yùhóngpēn xuěguàcuī wéi |
石磴斜蹊下水隈,玉虹喷雪挂崔嵬释义
【石磴】;石台阶。南朝梁萧统《开善寺法会》诗:“牵萝下石磴,攀桂陟松梁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四:“约有十数里,方得石磴,磴有百来级,级尽方是平地。”清钱谦益《香山寺》诗:“云从石磴中间出,月向香臺下界生。”《收穫》1984年第3期:“有的地方石磴足有二尺高,可磴面儿只有二寸来宽,大腿高高地提上去,脚板贴紧石磴横过来,咬着牙关彆足气,才能升上一磴。”典
【斜】《唐韻》似嗟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徐嗟切,音邪。《說文》抒也。《玉篇》散也,不正也。《王延壽·魯靈光殿賦》枝牚杈枒而斜據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余遮切《正韻》于遮切,音耶。梁州谷名。在武功西南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西自褒斜。《註》南山谷名也。《班固·西都賦》右界褒斜,隴首之險。《註》梁州記曰:萬石城泝漢,上七里有褒谷。南口曰褒,北口曰斜。長四百七十里。又《集韻》時遮切,音闍。伊雅斜,單于名。又直加切,音秅。義同。
【蹊】《廣韻》胡雞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弦雞切,音奚。《博雅》徑道也。《釋名》步所用道曰蹊。蹊,係也。射疾則用之,故還係于正道也。《左傳·宣十一年》牽牛以蹊人之田。《註》徑也。《孟子》山徑之蹊閒。《史記·李將軍傳》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又與徯通。《禮·月令》塞徯徑。《集韻》或又作。又《集韻》戸禮切。與徯同。待也。
【下水】牲畜的内脏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一回:“中间又架着一盘,便是那十二件里片下来的攒盘,连头蹄下水都有。”王愿坚《标准》:“他想起了被自己丢在小河边上的那张牛皮和一副牛下水。”2.指坏人的心肠。骆宾基《马小贵和牛连长》:“那个家伙不是好下水,他一定威胁他什么!”柳青《铜墙铁壁》第十三章:“这坏种肚里装这么副坏下水!?”1.放水。《战国策·东周策》:“东周欲为稻,西周不下水,东周患之。”2.自上流而下。杜甫《行次古城店泛江作》诗:“济江元自濶,下水不劳牵。”《醒世恒言·蔡瑞虹忍辱报仇》:“那一路都是下水,又快又稳
【隈】《唐韻》烏恢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烏回切《正韻》烏魁切,音煨。《說文》水曲也。《爾雅·釋地》隩隈。《疏》隩一名隈也。隈卽厓內深隩之處也。《又》厓內爲隩,外爲隈。《疏》厓內近水爲隩,其外爲輷。隈,當作輷,傳寫誤也。《左傳·僖二十五年》秦人過析隈。《註》析,楚邑。隈,隱藪之處。《管子·形勢篇》大山之隈,奚有於深。《楚辭·天問》隅隈多有,誰知其數。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舜釣於河濵朞年,而漁者爭處湍瀨,以曲隈深潭相予。又《正字通》弓之曲處曰隈。《儀禮·大射儀》大射正執弓,以袂順左右隈。《註》隈,弓淵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
【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魚欲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虞欲切,音獄。《說文》石之美者。玉有五德,潤澤以溫,仁之方也。理自外,可以知中,義之方也。其聲舒楊,專以遠聞,智之方也。不撓而折,勇之方也。銳廉而不技,絜之方也。《五音集韻》烈火燒之不熱者,眞玉也。《易·鼎卦》鼎玉鉉。《疏》正義曰:玉者,堅剛而有潤者也。又《說卦》乾爲玉爲金。《疏》爲玉爲金,取其剛之淸明也。《詩·大雅》金玉其相。《禮·聘義》君子比德於玉焉。溫潤而澤,仁也。縝密以栗,知也。廉而不劌,義也。垂之如隊,禮也。叩之其聲淸越以長,其終詘然,樂也。瑕不掩瑜
【虹】《唐韻》戸公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公切,音洪。《說文》螮蝀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季春,虹始見。孟冬,虹藏不見。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天二氣則成虹。《後漢·郞覬傳》凡日旁氣色白而純者,名爲虹。又《字彙補》宛虹,龍也。又草名。《拾遺記》背明國有虹草,花似朝虹之色。又劒名。《魏文帝序》造百辟寶劒三,其一曰流彩虹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胡江切,音降。與訌同。潰亂。一曰爭訟相陷入之言也。《爾雅·釋言》虹,潰也。《詩·大雅》彼童而角,實虹小子。又《廣韻》古巷切,音絳。《元稹·送客遊嶺南詩》山頭虹似巾。又縣名,在泗州。《後漢·
【喷雪】形容白浪汹涌或水花飞溅。唐李白《横江词》之四:“海神来过恶风迴,浪打天门石壁开。浙江八月何如此,涛似连山喷雪来。”唐温庭筠《拂舞词》:“黄河怒浪连天来,大响谹谹如殷雷。龙伯驱风不敢上,百川喷雪高崔嵬。”明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游天台山日记》:“停足仙筏桥,观石梁卧虹,飞瀑喷雪,几不欲卧。”2.形容白花怒绽。唐柳宗元《柳州城西北隅种甘树》诗:“几岁开花闻喷雪,何人摘实见垂珠?”汉
【挂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古賣切《正韻》古畫切,音卦。《說文》畫也。《正字通》圭从二土,有畺畫義。又《玉篇》懸也。《儀禮·少牢禮》挂於季指。《戰國策》無把銚挂耨之勢,而有積栗之實。通作掛。又剛挂,矢鏃名。《潘岳·射雉賦》屬剛挂以潛擬。《註》一作罫。又《集韻》胡卦切,音畫。礙也。同罫。與絓通。又涓畦切,音圭。別也。《莊子·漁父篇》好經大事,變更易常,以挂功名。或作刲。一曰中鉤取物也。(掛)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古賣切《正韻》古畫切,音卦。別也。又揲筮,置著小指閒也。《易·繫辭》掛一以象三。《註》置而不用曰掛
【崔嵬】1.本指有石的土山。后泛指高山。《诗·周南·卷耳》:“陟彼崔嵬,我马虺隤。”毛传:“崔嵬,土山之戴石者。”唐孙鲂《湖上望庐山》诗:“輟櫂南湖首重迴,笑青吟翠向崔嵬。”宋辛弃疾《沁园春·有美人兮》词:“觉来西望崔嵬,更上有青枫下有溪。”2.比喻巨大的障碍或困难。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二回:“慎事关门并早归,眼前恩爱隔崔嵬。”华罗庚《病中斗(答众问)》诗:“驰驱絶广漠,腾跃越崔嵬。”3.山顶。《诗·小雅·谷风》:“习习谷风,维山崔嵬。”毛传:“崔嵬,山巔也。”4.高耸貌;高大貌。《楚辞·九章·涉江》:“带长鋏之陆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