识度推明哲,风猷蔼缙绅
识度推明哲,风猷蔼缙绅释义
【识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賞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設職切,音式。《說文》常也。一曰知也。《長箋》訓常無意義。《玉篇》識,認也。《增韻》能別識也。又見識也。《詩·大雅》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吳公子札聘于鄭,見子產如舊相識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始。《莊子·繕性篇》道固不小行,德固不小識。《揚子·法言》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,至識也。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,迷識也。又草名。《大戴禮·夏小正》三月采識。識,草也。又州名。《唐書·地理志》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。又姓。見《姓纂》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
【度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故仍。《正韻》獨故切,音渡。《說文》法制也。从又,省聲。《徐曰》又,手也。布指知尺,舒肱知尋,故从手。《書·舜典》同律度量衡。《傳》度,丈尺也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度者,分寸尺丈引也,所以度長短也。本起於黃鐘之長,以子穀秬黍中者,一黍之廣,度之九十分,黃鐘之長,一爲一分,十分爲寸,十寸爲尺,十尺爲丈,十丈爲引,而五度審矣。又躔度。《書·堯典疏》周天三百六十五度,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。《禮·樂記》百度得數而有常。《註》百度,百刻也。言日月晝夜不失正也。又殳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
【推】《唐韻》他回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通回切,退平聲。《說文》排也。《增韻》盪也,擠也。一曰進之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春躬耕帝籍,天子三推,三公五推,卿諸侯九推。《左傳·襄十四年》或輓之,或推之。《註》前牽爲輓,後送爲推。又移也。《詩·大雅》旱旣太甚,則不可推。《疏》不可令之移去矣。推是遠離之辭。又讓所有以予人也。《史記·淮隂侯傳》解衣衣我,推食食我。《後漢·光武紀》推赤心置人腹中。又卻也,諉也。又《唐韻》昌錐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川錐切,音。順遷也。《易·繫辭》寒暑相推,而歲成焉。又《增韻》擇也,獎也,奉也。亦
【明哲】亦作“明喆”。1.明智;洞察事理。《书·说命上》:“知之曰明哲,明哲实作则。”孔传:“知事则为明智,明智则能制作法则。”《墨子·天志中》:“明哲维天,临君下土。”汉王逸《<楚辞章句>序》:“昔者孔子叡圣明喆,天生不羣。”唐杜甫《北征》诗:“周汉获再兴,宣光果明哲。”续范亭《赞范太君》:“﹝范太君﹞老而不守旧,为革命尽瘁而死,几至全家牺牲而无怨言,明哲坚强,老而益壮,是诚可贵。”2.指明智睿哲的人。晋葛洪《抱朴子·君道》:“明哲宣力於攸莅,黔庶让畔於藪泽。”唐元稹《祭淮渎文》:“明哲用兴,凶戾潜殛。”《负曝
【风猷】1.风教德化。《晋书·傅玄传论》:“傅祗名父之子,早树风猷,崎嶇危乱之朝,匡救君臣之际,卒能保全禄位,可谓有道存焉。”《文选·任昉<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>》:“原夫存树风猷,没著徽烈,既絶故老之口,必资不刊之书。”吕向注:“猷,道……言风教道德,死当著其美业,故老既没必资於铭记。”2.指人的风采品格。南朝齐谢朓《奉和随王殿下》之七:“风猷冠淄鄴,衽舄愧唐牧。”宋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卷八:“异时获赐,今日先知;瞻望风猷,常在魂梦。”明汪廷讷《种玉记·荣寿》:“时人莫慢轻贫贱,玉汝于成意在天,衞霍风猷岂浪传。
【蔼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于蓋切,音靄。《玉篇》晻藹,樹繁茂貌。《揚雄·河東賦》鬱蕭條其幽藹。又《爾雅·釋訓》藹藹。《註》賢士盛多之容止。《詩·大雅》藹藹王多吉士。《傳》藹藹,濟濟也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齊南海太守藹燠。又《韻會》倚亥切,音靉。草叢雜貌。又《韻補》叶音翳。《揚雄·羽獵賦》車騎雲會,登降闇藹。泰華爲旒,熊耳爲綴。
【缙绅】于绅带间,旧时官宦的装束。亦借指士大夫。《汉书·郊祀志上》:“其语不经见,縉绅者弗道。”颜师古注:“李奇曰:‘縉,插也,插笏於绅。’……字本作搢,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。”清王应奎《柳南随笔》卷四:“故事:官批讼牒,必以硃笔点讼者姓名。其人或係縉绅,则用圈焉。”丁玲《母亲》:“几个还没有下乡去的老缙绅,维持城里的秩序。”2.见“縉绅録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