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骨崚嶒,溪光荡漾
石骨崚嶒,溪光荡漾释义
【石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常隻切《韻會》常亦切,音碩。《增韻》山骨也。《釋名》山體曰石。《易·說卦傳》艮爲山,爲小石。《楊泉物理論》土精爲石,石氣之核也。氣之生石,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。《春秋·說題詞》石,隂中之陽,陽中之隂,隂精補陽,故山含石。又樂器,八音之一。《書·益稷》擊石拊石。《註》石,磬也。又樂聲不發揚亦曰石。《周禮·春官·典同》厚聲石。《註》鐘太厚則如石,叩之無聲。又堅也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石畫之臣。《師古註》言堅固如石。亦作碩。又星亦稱石。《左傳·僖十六年》隕石于宋五,隕星也。又量名。十斗
【骨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古忽切《集韻》吉忽切,音汨。《說文》肉之覈也。《釋名》骨,滑也。骨堅而滑也。《靈樞經》腎主骨,張筋化髓榦,以立身。《周禮·天官·疾醫》以酸養骨。《註》酸木味,木根立地中似骨。《疏》謂似人之骨立肉中者。《列子·天瑞篇》精神者,天之分。骨骸者,地之分。屬天,淸而散。屬地,濁而聚。又牲骨。《禮·祭統》凡爲俎者,以骨爲主。《儀禮·鄕射禮註》以骨名肉,骨貴也。又姓。《隋書·骨儀傳》骨儀,京兆長安人。又《唐書·東夷傳》新羅,其族名第一骨,第二骨,以自別。又苦骨,苦參別名。又多骨,白荳別名。見《本草綱目
【崚嶒】突兀。南朝梁沉约《钟山诗应西阳王教》:“鬱律构丹巘,崚嶒起青嶂,势随九疑高,气与三山壮。”唐陈子昂《送魏兵曹使雟州》诗:“勿以王阳叹,邛道畏崚嶒。”按,汉王阳,曾行经邛郲九折坂,叹曰:“奉先人遗体,奈何数乘此险!”事见《汉书·王尊传》。明徐复祚《投梭记·忠告》:“只见燕臺高耸,虎观嶙峋,麟阁崚嶒。”《红楼梦》第十七回:“往前一坐,见白石崚嶒,或如鬼怪,或似猛兽。”鲁迅《汉文学史纲要》第一篇:“其在文章,则写山曰崚嶒嵯峨。”2.指高峻的山。明高启《期张校理王著作徐记室游虎阜》诗:“最怜虎阜在平地,一邱势敌千
【溪】《廣韻》苦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牽奚切。與谿同。《說文》山瀆無所通者。又水註川曰谿。 《廣韻》或作磎。
【光】〔古文〕炗《唐韻》古黃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姑黃切,廣平聲。《說文》从火在人上。本作灮,今作光。《徐曰》光明意也。《易·需卦》有孚光亨。《程傳》有孚則能光明而亨通。《正韻》輝光,明耀華彩也。又《集韻》太歲在辛曰重光。又諡法,能紹前業曰光。又姓。《廣韻》田光後,秦末子孫避地,以光爲氏。晉有光逸。又《集韻》古曠切,廣去聲。飾色也。或作。
【荡漾】见“盪瀁”。1.水波微动。唐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:“谢公宿处今尚在,渌水荡漾清猿啼。”元揭傒斯《题王仲山所藏<潇湘八景图>·洞庭秋月》诗:“灝气自澄穆,碧波还荡漾。”清王韬《淞滨琐话·李延庚》:“寺四周皆水,碧漪荡漾。”2.引申指物体在水中起伏波动。宋邹登龙《采莲曲》:“兰橈荡漾谁家女,云妥髻鬟黛眉嫵。”阿英《盐乡杂信》十一:“我们便雇了四只小舟,并行于西湖之中,荡漾于微波之上。”3.思想、情绪等起伏波动。三国魏阮籍《咏怀》之三七:“人情有感慨,荡漾焉能排?”唐刘眘虚《江南曲》:“美人何荡漾,湖上风月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