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间灵物妙难测,一气长存天地仁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世间灵物妙难测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平 仄 拼音: shì jiānlíng wùmiàonán|nàn|nuócè |
一气长存天地仁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平 韵脚:上平十七眞 拼音: yī qìcháng cúntiān dìrén |
世间灵物妙难测,一气长存天地仁释义
【世间】世界上。《百喻经·观作瓶喻》:“诸佛大龙出,雷音徧世间。”晋陶潜《饮酒》诗之三:“有饮不肯饮,但顾世间名。”唐裴铏《崑崙奴》:“其警如神,其猛如虎,即曹州孟海之犬也。世间非老奴不能毙此犬耳。”宋陆游《高枕》诗:“高枕闲看古篆香,世间万事本茫茫。”明袁宏道《寄散木》:“凡艺到极精处,皆可成名,强如世间浮泛诗文百倍。”杨朔《滇池边上》:“自古以来,人们常有个梦想,但愿世间花不谢,叶不落,一年到头永远是春天。”
【灵物】1.祥瑞之物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下》:“今天下清寧,灵物仍降。”南朝梁江淹《赤虹赋》:“彼灵物之詎几,象火灭而出红。”唐韩愈《为宰相贺白龟状》:“斯皆陛下圣德所施,灵物来效。”2.珍奇神异之物。《后汉书·南蛮西南夷传论》:“若乃藏山隐海之灵物,沉沙栖陆之瑋宝,莫不呈表怪丽,雕被宫幄焉。”唐元稹《兔丝》诗:“灵物本特达,不復相缠縈。”宋鲁应龙《闲窗括异志》:“黿鼉龟鷩,水族中之灵物也。”3.神灵,神明。唐白居易《刘白唱和集解》:“在在处处,应当有灵物护之。”宋范仲淹《滕子京以真箓相示因以赠之》诗:“非有灵物
【妙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彌笑切,音廟。神妙也。《易·說卦》神也者,妙萬物而爲言者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衆妙之門。《莊子·寓言篇》自吾聞子之言,九年而大妙。《劉劭人物志》尤妙之人,含精于內,外無飾姿。又少年也。《杜甫詩》明公獨妙年。又纖媚也。《前漢·李夫人傳》妙麗善舞。又姓。見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韻》弭沼切。與眇通。嫽妙,女貌。《漢·三老袁君》朕以妙身,襲表繼業。 別作玅。漢典考證:〔《易·繫辭》神也者,妙萬物而爲言者也。〕 謹照原文繫辭改說卦。 考證:〔《易·繫辭》神也者,妙萬物而爲言者也。〕 謹照原文繫辭改說
【难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韻會》那干切《集韻》那肝切,音。《說文》鳥也。本作。又《玉篇》不易之稱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惟帝其難之。《咸有一德》其難其愼。又珠名。《曹植·美人行》珊瑚閒木難。《註》《南越志》曰:木難,金翅鳥沫所成碧色珠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南北朝難從党。見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囊何切《正韻》奴何切。同儺。《集韻》難,卻除凶惡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占夢》遂令始難歐疫。《夏官·方相氏》率百隸而時難,以索室驅疫。《禮·月令》季春,命國難。《又》季冬命有司大難。又《詩·小雅》其葉有難。《傳》難然盛貌。《釋文》乃
【测】《唐韻》初側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察色切《正韻》初力切,音惻。《說文》深所至也。《玉篇》度深曰測。又凡測度之稱。《易·繫辭》隂陽不測之謂神。又淸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弓人漆欲測。又測測,刃利意。《詩·周頌·畟畟良耜傳》畟畟,猶測測。zdic.net漢典
【一气】指混沌之气。古代认为是构成天地万物之本原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,而游乎天地之一气。”《晋书·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论》:“王者受图,咸资世德,犹混成之先大帝,若一气之生两仪。”明王廷相《答何粹夫》二:“天地未判之前只有一气而已,一气之中即有阴阳。”清姚鼐《于子颖扬州使院见禹卿》诗:“阴阳有开闔,一气无迁代。”2.指空气。晋方庆《风过箫赋》:“风之过兮,一气之作。”3.指呼吸一次。《晋书·许迈传》:“常服气,一气千餘息。”4.指奏乐首须以气动之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声亦如味,一气,二体,三类
【长存】1.长生,不死。汉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若歷世而长存,何遽营乎陵墓。”唐寒山《诗》之二八○:“自古诸哲人,不见有长存。”2.指经久存在、长久保留。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史传》:“使一代之制,共日月而长存。”清刘大櫆《补溪草堂歌为顾学正备九作》:“曾将草露比富贵,惟有处士名长存。”3.旧时钱庄的长期存款。
【天地】指自然界或社会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星队木鸣,国人皆恐……是天地之变、阴阳之化,物之罕至者也。”《庄子·天地》:“天地虽大,其化均也。”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原道》:“文之为德也大矣,与天地并生者何哉!”唐柳宗元《封建论》:“天地果无初乎?吾不得而知之也。”清吴伟业《避乱》诗之一:“归去已乱离,始忧天地小。”鲁迅《华盖集续编·马上日记》:“我本来每天写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;大约天地间写着这种日记的人们很不少。”2.犹天下。《文选·张衡<南都赋>》:“方今天地之睢剌,帝乱其政,豺虎肆虐,真人革命之秋也。”李善注
【仁】〔古文〕忎《唐韻》如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而鄰切,音人。《釋名》忍也。《易·乾卦》君子體仁,足以長人。《禮·禮運》仁者,義之本也,順之體也。得之者尊。《程顥曰》心如穀種。生之性,便是仁。又《方書》手足痿爲不仁。後漢班超妹昭,以兄老西域,請命超還漢土,上書云:兄年七十,兩手不仁。又果核中實有生氣者亦曰仁。又姓。又《韻補》叶如延切,音然。《歐陽修·送吳子京南歸詩》我笑謂吳生,爾其聽我言。顏回不貳過,後世稱其仁。 《六書正譌》元,从二从人。仁則从人从二。在天爲元,在人爲仁。人所以靈於萬物者,仁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