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脚尘凡不易收,莫思冠佩裹狙猴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莫思冠佩裹狙猴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:下平十九侯 拼音: mò|mù1|1guān pèiguǒjū2 |
失脚尘凡不易收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:下平十八尤 拼音: shījiǎochén fánbù yìshōu |
失脚尘凡不易收,莫思冠佩裹狙猴释义
【莫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慕各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末各切,音寞。《韻會》無也,勿也,不可也。《易·繫辭》莫之與,則傷之者至矣。又定也。《詩·大雅》監觀四方,求民之莫。又謀也。《詩·小雅》秩秩大猷,聖人莫之。又《博雅》强也。《論語》文莫吾猶人也。《晉書·欒肇·論語駁曰》燕齊謂勉强爲文莫。《揚子·方言》侔莫,强也,凡勞而相勉謂之侔莫。《淮南子·謬稱訓》猶未之莫與。《註》莫,勉之也。又削也。《管子·制分篇》屠牛垣,朝解九牛而刀可莫鐵。又《博雅》莫莫,茂也。《詩·周南》維葉莫莫。《註》莫莫,茂密之貌。又《莊子·逍遙遊》廣莫之
【思】〔古文〕恖《廣韻》息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新兹切《正韻》息移切,音司。《說文》睿也。《書·洪範》思曰睿。《六書總要》念也,慮也,繹理爲思。又願也。《詩·大雅》思皇多士。《箋》願也。《正義曰》以意之所思,必情之所願也。又語巳辭。《詩·周南》不可泳思。又《大雅》神之格思。又語起辭。《詩·大雅》思齊太任。又《魯頌》思樂泮水。又《諡法》謀慮不愆曰思。又州名。楚黔中地,唐置思州,以思邛水得名。又姓。以諡爲氏,明有思志道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相吏切,音四。《揚雄·甘泉賦》儲精垂思。又悲也。《詩·小雅》思泣
【冠佩】冠佩”。亦作“冠珮”。1.指古代官吏的冠和佩饰。南朝梁江淹《杂体诗·效魏文帝<游宴>》:“月出照园中,冠珮相追随。”宋苏辙《次韵姚道人》之一:“他年解冠佩,共游无边疆。”2.指官吏。宋范成大《昼锦行送陈福公判信州》诗:“汉家麟阁多王侯,冠佩相望经几秋。”清顾炎武《十庙》诗:“復见十庙中,冠佩齐趋蹌。”3.妇女用的帽子与佩饰。元郝经《天赐夫人词》:“负来灯下惊鬼物,云鬢欹斜倒冠佩。”典
【裹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古火切,音果。《玉篇》包也。《詩·大雅》乃裹糇糧。《莊子·大宗師》裹飯而往食之。又《宋玉·高唐賦》綠葉紫裹。《註》裹,猶房也。又《郭璞·江賦》濯穎散裹。《註》裹,謂草實也。又《說文》纏也。又《集韻》古臥切,音過。義同。又《韻會》指所包之物也。
【猴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呼溝切,音侯。《說文》本作,夒也。从犬,矦聲。《廣韻》獼猴,猱也。《埤雅》猴善,其字从侯。白虎通曰:侯,也。楚人謂之沐猴。舊說此獸無,以行消食。猨之德靜以緩,猴之德躁以囂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,果然。又果名。《西京雜記》上林苑初修,羣臣各獻名果。查有三種,內有猴查。梅有七種,內有猴梅。
【失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質切,音室。得之反。《說文》縱也。一曰錯也,過也,遺也。《書·泰誓》時哉弗可失。《杜甫詩》雖乏諫諍資,恐君有遺失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弋質切。與同。《莊子·應帝王》自失而走。《荀子·哀公篇》其馬將失。《六書本義》與佚軼通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式吏切《正韻》式至切,音試。《應楨華·林園集詩》示武恐荒,過亦爲失。凡厥羣后,無懈于位。
【脚】《廣韻》居勺切《集韻》訖約切,音蹻。《說文》脛也。《釋名》脚,却也。以其坐時却在後也。《詩·小雅·旣微且尰釋文》尰,脚脛也。《山海經》長股之國,在雄常北,被髮。一曰長脚。(腳)《唐韻》居勺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訖約切,音蹻。《說文》脛也。或作脚。《釋名》却也。以其坐時卻在後也。《荀子·正論篇》詈侮捽搏,捶笞臏腳。又以足蹂物曰腳。《司馬相如·子虛賦》射麋腳麟。《註》郭璞曰:腳掎足。《文選·李善註》腳,謂持其麟也。
【尘凡】世。宋苏轼《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》之二:“山前雨水隔尘凡,山上仙风舞檜杉。”明刘基《仙人洞》诗之一:“五云隔断尘凡路,説着人间总不知。”清李渔《蜃中楼·双订》:“若非月窟嫦娥,定是瀟湘神女,尘凡世界那有这等姿容?”《红楼梦》第一○三回:“﹝贾雨村﹞道:‘学生自蒙……受任贵乡,始知老先生超悟尘凡,飘举仙境。’”2.凡人。《宣和遗事》前集:“恩许尘凡时纵步,不知身在五云深。”
【不易】1.艰难,不容易。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:“宜鉴于殷,骏命不易。”朱熹集传:“不易,言其难也。”《论语·子路》:“为君难,为臣不易。”清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》:“要知此种文字,作之可怜,出之不易。”毛泽东《<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>的序言二》:“对于一些不易看懂的名词,作了一些注解。”2.不改变;不更换。《易·乾》:“不易乎世,不成乎名。”王弼注:“不为世俗所移易。”《汉书·哀帝纪》:“制节谨度以防奢淫,为政所先,百王不易之道也。”颜师古注:“言为常法,不可改易。”宋苏轼《仇池笔记·记张憨子》:“冬夏布褐,三
【收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式周切《集韻》尸周切,音荍。《說文》捕也。《五經文字》作収,訛。《詩·大雅》此宜無罪,女反收之。《傳》收,拘收也。又《詩·周頌》我其收之。《傳》收,聚也。又《禮·玉藻》有事則收之。《疏》當有事之時,則收斂之。又《左傳·襄二十七年》何以恤我,我其收之。《註》收,取也。又《戰國策》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。《註》收,猶息也。又《博雅》收,振也。《中庸》振河海而不洩。《朱傳》振,收也。又車軫也。《詩·秦風》小戎俴收。《傳》收,軫也。又夏冠名。《儀禮·士冠禮》周弁,殷冔,夏收。《註》收,言所以收斂髮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