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临清镜枯颅茁,不待丹砂两颊红

试临清镜枯颅茁,不待丹砂两颊红

诗句读音
试临清镜枯颅茁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
韵脚:入六術
拼音: shìlínqīng jìng1lúzhuó
不待丹砂两颊红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
拼音: bù dàidānshāliǎngjiáhóng|gōng

试临清镜枯颅茁,不待丹砂两颊红释义

【试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式吏切,詩去聲。《說文》用也。《博雅》嘗也。《增韻》探也,較也。《易·无妄》无妄之藥,不可試也。《釋文》試驗,一曰用也。《註》試,謂少嘗之也。《書·舜典》明試以功。《禮·緇衣》不試而民咸服。《莊子·齊物論》嘗試言之。又《正韻》式至切,音翅。義同。又姓,見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韻》設職切,音識。義同。通作式。又叶詩止切,音始。《詩·小雅》方叔涖止,其車三千,師干之試。試叶止。又叶申之切,音詩。《詩·小雅》私人之子,百僚是試。叶上裘,裘音渠之反。

【清镜】明镜。南朝齐谢朓《冬绪羁怀示萧谘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》诗:“寒灯耿宵梦,清镜悲晓髮。”唐杜甫《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记异》:“今晨清镜中,白閒生黑丝。”明谢榛《四溟诗话》卷三:“明朝对清镜,衰鬢又逢春。”亦喻清澈的湖水。宋曾巩《西湖一月二十日》诗:“漾舟明湖上,清镜照衰颜。”

【枯】《唐韻》苦胡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空胡切,音刳。《說文》槀木也。《史記·諸侯表》摧枯朽者易爲力。又《周禮·天官·鄭註》童枯不稅。《疏》山林不茂爲童,山澤無水爲枯。又《集韻》後五切,音戸。竹名。通作楛。詳楛字註。又叶苦禾切,音科。《黃庭經》金鈴朱帶坐婆娑,調血理命身不枯。

【颅】《廣韻》落胡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龍都切《韻會》籠都切,音盧。《玉篇》《博雅》曰顱謂之髑髏。又通作盧。《前漢·武五子贊》頭盧相屬于道。 《集韻》或作髗。《六書故》作。漢典考證:〔博雅曰,頭顱謂之髑髏。〕 謹照原文頭顱改顱。 考證:〔博雅曰,頭顱謂之髑髏。〕 謹照原文頭顱改顱。

【茁】《唐韻》鄒滑切《集韻》側滑切《正韻》側八切,音札。《玉篇》草初生貌。《詩·召南》彼茁者葮。《傳》出也。《關尹子·八壽篇》草木俄茁茁,俄亭亭,俄蕭蕭。《韓愈文》蘭茁其芽。又《孟子》牛羊茁壯長而已矣。《趙岐註》茁,生長貌。又《韻會》厥律切,音橘。《廣韻》草芽也。又《集韻》竹律切,音。義同。又《集韻》之出切,音。草名。葫也。又《韻補》側劣切,音拙。《蘇軾詩》韭芽戴土拳如蕨,霜葉露芽寒更茁。

【不待】1.用不着;不用。《尹文子·大道上》:“善人之与不善人,名分日离,不待审察而得也。”《后汉书·逸民传·周党》:“臣闻尧不须许由、巢父,而建号天下;周不待伯夷、叔齐,而王道以成。”唐韩愈《处士卢君墓志铭》:“处士少而孤,母夫人怜之,读书学文,皆不待强教,卒以自成。”《老残游记》第十四回:“那死人,更不待説,漂的满河都是。”毛泽东《<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>的按语三八》:“现在我国不仅有许多到了学习年龄的儿童没有学校可进,而且还有一大批超过学龄的少年和青年也没有学校可进,成年人更不待说了。”2.不想;不愿意。

【丹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都寒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多寒切《正韻》都艱切,音單。赤色丹砂也。《書·禹貢》礪砥砮丹。《山海經》丹以赤爲主,黑白皆丹之類。《陶弘景曰》卽朱砂也。又道家以烹鼎金石爲外丹,吐故納新爲內丹。《黃庭經》九轉八瓊丹。《註》八者:朱砂,雄黃,空靑,硫黃,雲母,戎鹽,硝石,雌黃也。又《博物志》和氣相感,則陵出黑丹。仁主壽昌,民延壽命,天下太平。又以朱色塗物曰丹。《揚雄·解嘲》朱丹其轂。又容美曰渥丹。《詩·秦風》顏如渥丹。又赤心無僞曰丹。《謝朓詩》旣秉丹石心,寧流素絲涕。又姓。漢丹玉,宋丹山,明丹衷。又丹陽

【砂】《廣韻》所加切《集韻》師加切,音紗。《廣韻》俗沙字。《集韻》沙,或作砂。○按《史記·孝武紀》:李少君言於上曰:竈則致物,致物而丹砂可化爲黃金。丹砂,卽今硃砂也。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於沙字下註亦作砂。《廣韻》幷斥砂爲俗字。惟《正字通》云砂類不一。《本草》朱砂性甘味寒。又《廣輿志》:粵西慶遠府宜山縣產砂,生山北者曰辰砂,生山南者曰宜砂,地脉不殊,砂亦無別。又縮砂蔤,其子一團八隔,如黍米,辛香可調食。今砂仁,卽縮砂子。又硼砂,生西南番,分黃白二種。又兔矢曰明月砂,亦名兔簟。又蝙蝠矢曰夜明砂。《本草綱目》砂載玉石部,

【两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良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里養切,良上聲。《說文》再也。《易·繫辭》兼三才而兩之。又《玉篇》匹耦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之職》以九兩繫邦國之民。《註》兩猶耦也,所以協耦萬民,聯繫不散,有九事也。又《韻會》匹也。《左傳·閔二年》重錦三十兩。《註》三十匹也。又車數曰兩。《後漢·吳祐傳》載之兼兩。《註》車有兩輪,故稱兩。又《玉篇》二十四銖爲兩。又《雞林類事》四十曰麻兩。又《史記·平準書》更鑄四銖錢,其文爲半兩。又《南史·齊和帝紀》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,名曰假兩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力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