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路滑时宜驻锡,浪头危处且浮杯
| 诗句 | 读音 | 
|---|---|
| 浪头危处且浮杯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: làng touwēichǔ|chùqiě|jūfú bēi | 
| 石路滑时宜驻锡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: shí|dànlùhuáshí yízhù xī | 
石路滑时宜驻锡,浪头危处且浮杯释义
【浪头】波浪。唐李颀《送刘昱》诗:“八月寒荻花,秋江浪头白。”《朱子语类》卷四五:“动静恰似船一般,须随他潮去始得。浪头恁地高,船也随他上;浪头恁地低,船也随他下。”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四七回:“然后把船驶到澎湖相近,浪头最大的地方,颠播了一日一夜。”沙汀《航线》:“一遇着大浪头,排列在木板上的菜碗就互相撞碰着,发出尖锐的声响。”2.比喻社会变动的趋势或群众性行动的高潮。柳青《创业史》第一部结局:“聪明的郭振山,从来不在这种浪头上顽固,也检查了几句。”《人民文学》1981年第1期:“当然我不是说绝对只写一种生
【危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魚爲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虞爲切,僞平聲。《說文》在高而懼也。从厃,人在厓上,自卪止之也。《徐曰》孝經,高而不危,制節謹度。故从卪。《玉篇》不安貌。《廣韻》疾也。隤也,不正也。又《禮·儒行》有比黨而危之者。《註》危,欲毁害之也。又屋棟上也。《禮·喪大記》升自東榮,中屋履危。《疏》踐履屋棟高危處。又《韻會》宿名。三星。《左傳·襄二十八年註》武之宿,虛危之星。又《書·禹貢》三危旣宅。《韻會》三峗,山名。通作危。漢典考證:〔升自東榮,中屋危。〕 謹照禮記原文,危上增履字。 考證:〔升自東榮,中屋危。
【处】《唐韻》昌與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敞呂切,音杵。《玉篇》居也。《詩·王風》莫或遑處。又止也。《詩·召南》其後也處。 《廣韻》留也,息也,定也。又居室也。《詩·大雅》于時處處。又歸也。《左傳·襄四年》民有寢廟,獸有茂草,各有攸處。又分別也。《晉書·杜預傳》處分旣定,乃啓請伐吳之期。又制也。《晉書·食貨志》人閒巧僞滋多,雖處以嚴,而不能禁也。又姓。《前漢·藝文志》《處子》九篇。《師古註》《史記》云:趙有處子。《廣韻》《風俗通》云:漢有北海太守處興。又州名。《一統志》晉屬永嘉郡,隋置處州。又《廣韻》讀去聲,昌據切。
【且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淺野切《正韻》七野切,音跙。借曰之辭。《論語》且予之類是也。又未定之辭。《禮·檀弓》曾子曰:祖者,且也。且胡爲其不可以反宿。又又也。《詩·小雅》君子有酒,多且旨。又此也。《詩·周頌》匪且有且。《傳》非獨此處有此稼穡之事也。又姑且也。《詩·唐風》且以喜樂。又將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范增謂項莊曰:若屬且爲所鹵。又苟且也。《莊子·庚桑楚》老子語南榮趎曰:與物且者,其身不容,焉能容人。《註》且者,姑與物爲雷同,而志不在也。又姓。宋且謹修,明且。俗誤讀苴。又通作俎。薦牲具。祭祀燕饗用之
【浮杯】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集会水渠旁,在上流放置酒杯,任其飘浮,停在谁的面前,谁即取饮,叫做“浮杯”,也叫“流觴”。唐孟浩然《上巳日涧南园期王山人陈七诸公不至》诗:“上巳期三月,浮杯兴十旬。”五代齐己《答无愿上人书》诗:“必有南游山水兴,汉江平稳好浮杯。”2.罚饮满杯酒;满饮。《文选·潘岳<闲居赋>》:“浮杯乐饮,丝竹駢罗。”李善注:“《説苑》曰:‘公承不仁举大白浮君。’《广雅》曰:‘浮,罚也。’”唐恒超《辞郡守李公恩命》诗:“虚著褐衣老,浮杯道不成。”宋王禹偁《寄赞宁上人》诗:“若念重瞳欲相见,未妨西上一浮杯。
【石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常隻切《韻會》常亦切,音碩。《增韻》山骨也。《釋名》山體曰石。《易·說卦傳》艮爲山,爲小石。《楊泉物理論》土精爲石,石氣之核也。氣之生石,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。《春秋·說題詞》石,隂中之陽,陽中之隂,隂精補陽,故山含石。又樂器,八音之一。《書·益稷》擊石拊石。《註》石,磬也。又樂聲不發揚亦曰石。《周禮·春官·典同》厚聲石。《註》鐘太厚則如石,叩之無聲。又堅也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石畫之臣。《師古註》言堅固如石。亦作碩。又星亦稱石。《左傳·僖十六年》隕石于宋五,隕星也。又量名。十斗
【路】《唐韻》洛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魯故切,音賂。《說文》道也。《註》徐鉉曰:道路,人各有適也。《釋名》路,露也。人所踐蹈而露見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合方氏》掌達天下之道路。《爾雅·釋宮》路,旅途也。《註》途卽道也。《又》一達謂之道路。《註》長道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路,大也。《詩·大雅》厥聲載路。《箋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。又車也。《詩·魏風》殊異乎公路。《傳》路,車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巾車》王之五路。《註》王在焉曰路。《左傳·桓二年》大路越席。《註》大路,玉路,祀天車也。《疏》路訓大也。君之所在,以大爲號,門曰路
【滑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戸八切,音猾。《說文》利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食醫》調以滑甘。《疏》滑者,通利往來。所以調和五味。又澾也。《杜甫詩》霜濃木石滑。又州名。《舊唐書·地理志》滑州,隋東郡,武德元年改爲滑州。又水名。《山海經》求如之山,滑水出焉。又《廣輿記》滑河,經滑縣北而東,滑最大,自洛以西,百水皆會於滑。又古國名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虞虢焦滑。又鄭地名。《春秋·莊三年》公次子滑。又珠名。《沈懷遠·南越志》走珠之次爲滑珠。又姓,漢滑興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忽切,音骨。亂也。《晉語》
【时宜】当时的需要或风尚。《汉书·哀帝纪》:“朕过听贺良等言,冀为海内获福,卒亡嘉应。皆违经背古,不合时宜。”清顾炎武《<音学五书>后序》:“考《説文》,採《玉篇》,倣《字样》,酌时宜而手书之。”毛泽东《论联合政府》三:“无疑地,这项要求是适合时宜的。”
【驻锡】僧人出行,以锡杖自随,故称僧人住止为驻锡。唐黄滔《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》:“﹝大师﹞遂驻锡卓菴,名其地曰龟洋焉。”宋孙光宪《北梦琐言》卷七:“诗僧齐己驻锡巴陵,欲吟一诗,竟未得意。”清钱泳《履园丛话·祥异·锡杖御盗》:“康熙中,諦辉和尚驻锡灵隐寺,一夕,忽呼侍者曰:‘取吾锡杖横山门间,今夜有凶人来,当慎之。’”《人民日报》1981.2.28:“我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和尚当年驻锡的白龙寺。”
